常州《張氏宗譜(世恩堂)》云:聞軒公鏜自閩遷吳;無錫宜興《張氏宗譜》云:鏜,值宋將亡,蜀破楚陷,自閩遷吳。
1、常州《張氏宗譜(世恩堂)》 (民國三十六年張廷耀撰)
始遷祖鏜,宋末因世亂隱於毗陵城南殷薛里,其後散居常州城鄉(xiāng)。是譜系常州各支之通譜,為繼民國四年譜之重修者。至二十一世聞軒公鏜,自閩遷吳,后際時變,舉宗同仇,以身殉國,家留殷薛里,而綿竹之南支又移于毗陵矣。
2、無錫宜興《張氏宗譜》 (光緒二十二年張渚撰)
張栻曾孫世良、玄孫鏜,值宋將亡,蜀破楚陷,自閩遷吳,遁跡常州城南殷薛里,蓋故書院,講學之所也。
疑問:張鏜(字聲甫,聞軒)和其弟張鎮(zhèn)(字仲甫、重甫,南宋紹定五年1232狀元)其父張翀(甲科字蜚卿長邑人官至朝奉郎左司子鎮(zhèn)探花郎),字蜚卿,未有是張浚后人的說法。 張翀是常州武進《張氏宗譜(百忍堂)》 (同治九年張禎禧撰)中張鏜的父親張如鑒?是無錫《洛社花溪張氏族譜》和無錫宜興《張氏宗譜》(光緒二十二年張渚撰)中的張世良嗎? 張翀字蜚卿與張如鑒、張世良是同一人嗎?
張翀,字蜚卿,嘉定四年(1211)探花,其出身年約在1180-1190年間,約在張浚去世后20年左右出生,是張浚后人的話,歷史似乎不應忘記吧。
張鏜字訥翁或更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