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姓是一個大姓。從漢時三國魏晉,到南北朝時期,更是江南四大望族之一。其代表人物如顧雍,顧愷之等,已為人所共知。關(guān)于無錫(錫山)顧氏,是指從始遷祖松軒公(顧潤之)自吳洞庭遷無錫以后,所繁衍后裔的族稱。
顧氏得姓存疑
相傳顧氏之得姓有二。一為巳姓之顧,家譜載,據(jù)南宋史學(xué)家鄭樵通志,顧氏,巳姓,伯爵,夏商之諸侯,今濮州范縣有顧城縣其地也,顧國祝融氏之后。子孫以國為氏。后為湯所滅;另一,為姒姓之顧,漢封越王無疆七代孫閩君搖于東甌(溫州)。別封其子期視為顧余侯于烏程(湖州)者是也。
吾族得姓,始于希馮公所訂家譜十卷,久已散失,所以顧姓是得于巳姓,或得于姒姓,俱無確證定論。后人只能從宗族居住地域來分辨,巳姓之顧,為祝融氏后,居住北方,濮陽和范縣都在北方,濮州在今河南省北部,范縣在今山東省西部,史載,巳姓之顧國,在商湯滅國之后,以國為姓的居民在周秦二代,族中未聞有代表人物出現(xiàn),而查考姒姓之顧,世居南方,吳越之地。無錫顧氏祖先世居會稽郡,即今蘇州屬于南方,從這角度看,無錫顧氏應(yīng)是越王之后。關(guān)于顧氏祖先由原姓姒,為何又姓顧,那是因為漢封越王無疆七代孫閩君搖于東甌,再另封他的兒子為顧余侯,這樣,搖的子孫便都以封爵為姓,都姓顧。不過,這些都是按吾族大都居住在江東地域而得出的判斷,尚無定論。
江南無二顧的傳說
顧氏在顧雍之前的先祖,史料甚少,且多有考異。蘇州穹窿小王山有顧雍十二世祖漢馳義侯顧貴之墓,這可以認為是黃河流域中原遷吳(姑蘇)始祖,顧雍曾祖顧奉,字季鴻,為潁川太守,祖父顧通,父親顧融,但已找不到事跡的記載。但顧雍十四世孫顧野王,是無錫顧氏各支所公認的共同祖先,墓在蘇州四磧山,總之,江南顧氏一般都認為,系大禹娣裔越王勾踐之后。漢順帝永建四年(公元129)會稽郡又分出吳郡,此后,三國、晉、宋在記載歷史時,都記為吳郡人,而不再記會稽郡。其后,吳郡顧氏子孫繼續(xù)南遷,有遷至鹽官者。隋朝后,有遷至余杭一帶者。唐五代以下,則散居各方。但是,今天在山西、陜西等地,顧姓相對較少,而遼東、云、貴,過去皆為邊遠之地。居民少,顧姓更少了。成都為蜀府護衛(wèi)之地,出仕為官者,多為浙江人。當(dāng)代,經(jīng)過長期調(diào)查研究,出版的《百家姓探秘》一書,也肯定了江南顧氏,均為越王勾踐之后,聚居較多的有武陵(今湖南溆浦、常德一帶)和無錫。傳說江南無二顧是有一定道理(當(dāng)然,過后再由外地遷入者不在此例)。
無錫(錫山)顧氏
錫山顧氏刊載于顧氏家譜,始于清康熙年間,顧可久六世孫顧僖第二續(xù)修家譜時,他在譜序之中說‘明洪武初,松軒公自蘇州洞庭山遷居無錫,此錫山顧氏所自始也。同時,他在譜凡例中更明確指出六世祖洞陽公,始集顧氏宗譜,以始祖松軒公,自吳郡洞庭遷錫,遂肇于此。他支不錄,則譜為錫山顧氏作也。 今遵洞陽公成法,凡非始祖后者雖產(chǎn)于錫,不登。即同縣不同族者不采入因其他顧氏各支,均有譜在,為避免重復(fù),以后修譜均按祠例。
嘉靖三十二年(1553)顧可久始作顧氏宗譜。他的意念是:夫由蘇氏作譜之意,則敦族之義明,由吾作譜之意,則天彝之分正。氏族不可以無譜也,使后來治覽者,溯一本之舊典,別親疏,族墳?zāi)梗蚧橐稣\百世之計也。吾宗之著于錫也,晉有長康氏,而下弗可詳也顧可久在譜內(nèi),收有三國吳丞相顧雍以下之世系圖。為親自手訂。共三十八世,各代人物,均有事跡記載,實屬不易。
始遷祖松軒公,名顧潤之,字可澤,號松軒,為元通判。于明初自蘇州洞庭西山遷居無錫膠山,為遷錫始祖。子顧福,字福五,號樂善。孫顧壽,字壽三,父子倆,于明初永樂間,以靖鄉(xiāng)寇詔旌義士,曾孫顧信,仁德還金,從賈姑蘇,后定居城中泰定橋(西河頭)。嗣后,生齒益繁,錫山顧氏在明正德,嘉靖間,在學(xué)舉子業(yè),科舉考試,蒸蒸日上。學(xué)成登進士科者,鱗次櫛比。 明弘治,正德間,繼顧可學(xué)(弘治進士),顧可適(正德進士)出任以后,顧可久于明正德中甲戌進士,后在京做官,他初諫南巡,繼諫大禮,兩受廷杖,兩朝忠節(jié),聲名遠揚,后派地方為官,累官至廣東按察司副使,整飭瓊州雷廉兩府海北兵備,兼督學(xué)政。自是顧氏在錫山者,日益繁昌。顧可久逝世后,時應(yīng)天巡撫海瑞于隆慶初,奉詔行查優(yōu)卹事,奏請并捐俸,以“忠君愛國”名義建“顧洞陽先生祠”(顧可久號洞陽)于惠山寺唐涇。
明清鼎革,無錫錫山顧氏又顯現(xiàn)發(fā)憤圖強,人才輩出的大好局面。清順治三年恢復(fù)科舉,顧氏又露頭角,翌年,洞陽公四世孫顧鏞中進士,后在福建興化府(今莆田)任職,因鞏固海防,造福百姓,被譽為“二千石不為過”的知府。有為官清正,勤政愛民的,署理四川按察使,書法家顧光旭;有赤貧苦讀,廷試第一,為官愛民的縣令顧諤;有屢建軍功,壯烈殉國的知州顧昆揚;有跡遍魯豫,殉職河防的顧光晉;有被當(dāng)?shù)匕傩辗Q之為“清慎勤三不愧,酒色財三不惑”的好縣令顧奎光;還有文壇父子顧宸,顧彩?!案缸舆M士”顧敏恒父子,顧敏恒和顧鈺,他倆還同登乾隆史致光榜進士(一榜顧氏兩進士)。同治年間,顧森書為拔貢氏后裔,在北京文廟碑上,刊刻名字的進士有十二人。
錫山顧氏清末時的足跡分布
錫山顧氏,自始遷祖松軒公顧潤之遷錫以后,生子顧福,孫顧壽,均為單傳,到曾孫顧信,生有三子,長子顧懋章,次子顧晟章,三子顧榮章。錫山顧氏家族即以此為根基,下建三大支,以下各有派生若干支,分布四鄉(xiāng),甚至寄籍外地。下面將無錫錫山顧氏三大支,(截清朝末年止),和下屬各支足跡分布,據(jù)民國八年(1919)家譜資料,提示于下,但因時隔近百年,于今已有大變化,我們只能當(dāng)線索用,并不絕對,也可能有漏,有錯,待探訪時糾正。
無錫錫山顧氏三大支
一、芹軒公(顧懋章)大支
榮僖公顧可學(xué)支(起經(jīng)),足跡在北七房惠家蕩、下甸橋一帶。
惠崖公顧可觀支(起隆),足跡在黃泥嶺、石巷上、山東下、陸巷、周浜一帶。
二、草堂公(顧晟章)大支
蓉峰公顧可適支(起家),北溪公顧可大,足跡在南方泉、大橋頭、孟里朱巷(石塘灣)大青山丁村、東湖塘、石灰橋一帶。
荇洲公顧可賢支(起綸),足跡在葛埭橋、許舍顧巷上、西涇頭、大湖、南塘桿一帶。
古泉公顧可宗支(起魚),足跡在白旄灣、方湖頭后巷、前洲崔巷、招義橋東鄒巷、顧家橋高巷一帶。
三、筠軒公(顧榮章)大支
十峰公顧可立支(起敬)和洞陽山顧可久支(起孝),足跡在斗山大房巷、玉祁新橋、丁巷、教坊巷、壬子港周家灣、山東濟寧、蘇州、八士橋小方巷、顧家壩、鳳光橋、大婁巷、師古河上一帶。
洞陽公顧可久(起予),足跡在青果巷、浙江麗水、盛店橋一帶。
洞陽公顧可久(起東),足跡在羅家莊、西門吊橋、許溪橋北、朱家橋、揚州、八士橋顧忠巷、甘露毛莊、方村橋河?xùn)|李巷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