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陰區(qū)長江東路新民小區(qū)7號周興國根據(jù)宜興理事小組編寫的《陽羨周氏文化》中南華圩愛蓮堂《周氏宗譜》的記載,持淮陰《南清河周氏支譜》所載材料,來函尋根問祖,由省宗親會秘書長林宗轉(zhuǎn)知我們。今據(jù)2011年5月來信綜述如下:
興國宗親是淮陰忠孝堂《南清河周氏支譜》遷二(七二)公二十二世孫。他們在續(xù)修宗譜時,發(fā)現(xiàn)上世紀初淮陰地區(qū)有四部宗譜,都是愛蓮堂堂號,始祖是敦頤公,遷淮始祖為誰,或說是七一公,或說是七二公?!尔}阜周氏宗譜?歷修序》記載的還有“遷一”之名;并說:“明初,我始祖遷一公兄弟九人,公居其長,避元季亂,由平江遷鹽瀆。”又說:“遷一公生于元泰定三年(1328)歿于永樂十四年(1416)”又從周效曾、周渺在光緒三十一年(1903)纂修的《南清河周氏支譜》查明,七二公,字敘九,生卒失考。配陳氏,子顯忠。顯忠公生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卒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根據(jù)顯忠之生年是1352年,興國等推定七二公之生年是1330年(±1年)。在翻閱了較多的資料之后,還發(fā)現(xiàn)“七一”、“七二”
、“遷一”等那一時期的先祖都有共同的生活遭遇。這遭遇就是:他們都是從蘇南經(jīng)蘇州遷到蘇北去的。例如《歷修序》說:“明太祖殲滅群雄,下詔遷江南民實江北。我始祖遷一公與弟遷二公由姑蘇遷淮甸,兄居射湖東,隸鹽瀆;弟居射湖西,隸山陽?!薄赌锨搴又苁现ёV》說:“元季之亂,始祖七二公與兄七一公自蘇州閶門避居清河(即淮安)”。明洪武三年(1370),始祖四十二歲,被趕散,遷往阜寧。七二公前往淮陰,七三公遷往寶應(yīng)。有了這些深一層的理解后,興國等宗親認為“遷一”、“遷二”之稱不但顯示了同胞關(guān)系,而且符合他們當時流浪客的身份;“七一”、“七二”則是書寫時的避繁就簡的寫法,“七一”公就是“遷一”公。興國等還聯(lián)想到遷一公等的先祖原本該是在蘇南生活,于是他們萌生了到蘇南尋根問祖的心念。省宗親會的活動幫助他們實現(xiàn)了心愿。他們把目標鎖定在宜興南華圩愛蓮堂《周氏宗譜》上。
經(jīng)過他們編輯部內(nèi)部反復(fù)翻閱、查對、討論,再與省宗親會宜興理事小組多次往返信函、交流復(fù)印材料之后,雙方認定以下材料能夠使兩地之譜的世系連成一氣,使之血脈相通,有干有枝。①都是以周敦頤為一世祖。②遷徙時的原居住地:遷一公住平江,遷二公住閶門,伯祥公住澄江之顧山。地名雖不同,都在江陰、無錫、蘇州三市毗鄰處,相距不遠。③遷徙時間:都是1370年。④出生年月:遷一(七一、謙益)公,生于1328年。遷二公生于1330年(±1年)。宜興伯祥公生于1333年。根據(jù)出生時間的先后,可以認定他們是親兄弟。南華圩譜中的伯祥公是敦頤公第十四世孫,又可以進而認定遷一公、遷二公都是敦頤公第十四世孫。這樣認祖歸宗之后,《南清河周氏宗譜》的敦頤公往后的世系就清楚了。兩譜都是敦頤公長子壽公的后裔,直到第十二世魁公,都是同宗共祖,一條血脈。一代接一代,非常清楚。魁公生子二:淵、源。第十三世淵公生子伯祥,第十四世伯祥公字瑞夫,號謙齋。初居澄江古山,明洪武三年遷居宜興橫塘里之壩濠頭,是為宜興始祖。第十三世源公,也有記載,是“無考”二字??梢韵胍?,先祖在修纂該譜時,對源公的去向一定是找來找去、考來考去,他們哪里會想到時代的洪流竟把他們沖到蘇北去了。若非今天這樣一個改革開放的大時代,我們這一輩,也不可能找到線索、把先祖史實考證清楚,使之復(fù)合團圓。現(xiàn)在我們可以說:遷一公、遷二公或者還有遷三公等等,都是源公的后代。
先祖?zhèn)兿喔袅私甙倌辏F(xiàn)在終于溝通了,團圓了。是好事,是喜事!這是誰的力量,誰的功德?康熙時賜進士及第的奕封為南華圩譜作的序文說:“豈非濂溪先生澤遠源長之余慶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