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始見于東周中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在王姓繁衍傳承的各個時期,不斷有影響的望族出現(xiàn),三槐王氏便是其中之一。五代末年的某一天,大名莘縣人王祜親手在庭中種植了三棵槐樹,并預(yù)言:“吾之后,必有當(dāng)三公者。”其后,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官至宰相,位居三公之首,而且子孫繁衍,顯赫光榮,成為宋代一大貴族。因有這般傳奇性的肇始傳說,世人便稱這支為三槐堂王氏。到今天,三槐王氏更是枝繁葉茂,子孫散布于海內(nèi)外,成為當(dāng)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
一般家族都以地名、郡望而稱于世,如王姓的二十一望,但宋、明以來的三槐王氏不在二十一望之列,它卻是以三槐堂堂號而見稱的。關(guān)于三槐王氏的來源,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唯一共同的是都承認(rèn)三槐王氏為太原王子晉之后,開基始祖是王言。
一種說法認(rèn)為三槐王氏為瑯玡王氏的分支。如清修《三槐王氏宗譜》所錄王國棟《修譜辯異》及《世襲源流》說:“三槐王氏,系出瑯玡。”此說主要流傳在南方及海外王姓宗族中。
與此說相近的一說也認(rèn)為三槐王氏為瑯玡王氏的分支,但認(rèn)為是王羲之的后裔。如四川巴縣南龍鄉(xiāng)《王氏宗譜》所載《王氏小引》即持此說。
另有一說與此大不相同,認(rèn)為三槐王氏系出太原王氏,為隋代文中子王通之后,原屬河汾龍門王氏,與王摶及其瑯玡王氏無關(guān)。這一說多流傳于北方地區(qū),以山西太原、河南密縣等地王氏族人為此說的代表。
但此三說又互相矛盾。關(guān)于三槐王氏族源,最可信的依據(jù)是:清光緒丙子(1876)王鍾編纂的《王氏三沙全譜》,和經(jīng)王慰祖續(xù)修的丙午(1906)《王氏三沙全譜》。這上面傾注了王氏先祖的辛勤汗水,是續(xù)修宗譜最為可信的依據(jù)。
三槐王氏的開基始祖是唐朝黎陽令王言。據(jù)北圖所藏《王氏世譜》所載趙孟頫《宋尚書兵部侍郎許國公贈太師尚書令王公記略》,稱王言的父親為王乾,而非其他譜所稱的宰相王摶。王乾大概是個普通平民百姓,文獻(xiàn)上只提到了他的名字,而未提到他的官職。王乾之子王言,始定居于山東大名莘縣。史稱,王言官唐末黎陽縣(今河南省浚縣)縣令,是個七品的地方官,后以子孫貴,追贈許國公,其妻為姚氏。
山東大名莘縣王氏始興于第二代王徹,鼎盛于第四代王旦兄弟,此后即以三槐王氏取代莘縣王氏之名而著稱于世。史載,大名莘縣王氏開基始祖王言之子名叫王徹,同光三年(925)乙酉進(jìn)士科,禮部侍郎裴皞知貢舉。取進(jìn)士四人,徹居第三。莊宗令復(fù)試,題為《君從諫則圣》,以“堯舜禹湯傾心以求過”,詩題《臣事君以忠》。莊宗親覽卷,以徹詩,賦“體物可嘉,屬辭甚妙,細(xì)披制作,最異儕流”,遂改為進(jìn)士第一。官至左拾遺。
從此,大名莘縣王氏便日益繁昌。王徹后被追贈魯國公,妻田氏,贈秦國夫人。
王徹之子王祜,字景叔,性倜儻,有俊氣。嘗為杜重威幕僚,拒奸相盧多遜陷害趙普之陰謀,累官至殿中侍御史、知制誥,眾皆望以為相。但因力保符顏卿無罪失寵于宋太祖,被貶為行軍司馬。后又入朝為兵部侍郎。王祜曾手植三槐于庭,預(yù)言其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后其次子王旦果登相位,進(jìn)位太保,居三公之首。詳見后面?zhèn)饔?/p>
王氏族人認(rèn)為,其宗族的繁榮發(fā)達(dá),都是拜受這位傳奇祖先的恩賜所致。為了紀(jì)念王祜之功,遂稱這支王氏宗族為三槐王氏,并將宗族祠堂命名為“三槐堂”。
史載王祜娶妻任氏、邊氏,分別封為徐國夫人、秦國夫人,兩位夫人共生育了三個杰出的兒子:王懿、王旦、王旭(王懿、王旭情況略)。
王祜次子王旦(957—1017),字子明,是北宋最杰出的宰相,三槐王氏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史稱王旦幼年沉默寡言,但情奮好學(xué),極有才學(xué)。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中進(jìn)士,宋真宗咸平三年(1005)官拜給事中,知樞密院事,次年以工部侍郎參知政事。居相十二年,以“務(wù)行故事”為要。為人謹(jǐn)言慎行,多提拔端重之士,人稱“太平良相”。為報答王旦對北宋皇朝的卓著功勛,宋真宗在王旦去世后,錄其子、弟、侄、外孫、門客、常從,授以官職,多達(dá)十?dāng)?shù)人。三槐王氏賴王旦之福,至此進(jìn)入最顯赫輝煌的時期。詳見后面?zhèn)饔洝?/p>
王旦的子孫后代,也很有出息。王旦娶妻趙氏,封容國夫人,共生三子:雍、沖、素,也都是北宋歷史上有名的人物。
王雍(998—1045),字子肅,歷任殿中丞、國子博士、通判鄭州、淮南轉(zhuǎn)運(yùn)按察使,慶歷五年去世于兩浙轉(zhuǎn)運(yùn)按察使任上。王雍娶妻李氏、呂氏、李氏,其子見于文獻(xiàn)記載的有王恰、王整、王檢、王靖等四人。老大王恰,官大理丞;老二王整,官太常寺太祝,均向?qū)W聞道。王檢,字慎之,慶歷三年(1043)進(jìn)士,官至潞州刺史。王靖(1036—1081)字詹叔,十歲時喪父,但他致力于學(xué),好講論天下厲害,歷官主管北京御史臺、徙廣南轉(zhuǎn)運(yùn)使、累拜太子少卿、度支副使,后官至寶文閣直學(xué)士。元豐四年去世,年僅四十六歲,傳見《宋史》三百二十卷。王靖之子見于《宋史》的有王古,字敏仲(或作敏中),進(jìn)士出身,紹圣初(1094年)官戶部侍郎,詳定役法。因與尚書蔡京不合,徙兵部侍郎,后出知成都。入崇寧黨籍,貶衡州別駕,安置溫州,后復(fù)職任朝散郎。
王旦次子王沖,官任贊善大夫,后裔不詳。在王旦的三子中,又以季子王素最為杰出。
王素(1007—1073),徹曾孫、王旦季子,字仲義,又字樸夫,傳見《宋史》卷三百二十。賜進(jìn)士出身。慶歷初知諫院,論事無所畏避。歷知定州、成都府、兩知開封府,吏才被當(dāng)時士大夫稱道。入知通進(jìn)、銀臺司,仕至工部尚書,卒謚曰懿敏。詳見后面?zhèn)饔洝?/p>
王素娶妻李氏,為禮部尚書李維之女,封同安郡夫人,又娶滕氏、張氏。共生九子:厚、固、堅、鞏、本、碩、凝、常、奧。其中,王厚為進(jìn)士及第,但早卒。王固官大理評事、王堅任光祿寺丞、王碩任大理評事、王凝任秘書省正字、王奧任將作監(jiān)主簿。
王素三子王堅,生王祉。王祉生王似。王似遷居浙江鉛山,形成鉛山王氏家族。
王祉次子王倧生王斌,王斌遷居浙江諸暨,形成諸暨王氏家族。
在王素九子中,以四子王鞏最知名。
王鞏,字定國,號介庵,自號青虛居士,有雋才,長于詩詞,與大文豪蘇軾為朋友。蘇軾得罪,鞏也貶竄賓州,數(shù)年得還。后任宗正丞,跌蕩傲世,終不顯?!端问贰犯揭娖涓竿跛貍鳌T斠姾竺?zhèn)饔洝?/p>
蘇南以蘇州、無錫為中心的地區(qū),很多王姓都自稱是王鞏(《王氏通譜》為第58世)之子王皋的后裔。王皋有三子,易、鐸、胤。易,字吾置,襲父爵,遷昆山沙頭,為東沙房始祖。娶李氏,生三子三女。鐸,字吾護(hù),歷官尚書右司員外郎,守荻扁舊宅,為中沙房始祖。胤,字吾曾,居無錫沙頭(位于南方泉鳳凰山一帶),為西沙始祖。今存清光緒二年丙午(1876)修于無錫宗祠的《王氏三沙全譜》,大約是收羅最廣的一部統(tǒng)宗譜。
……
三沙王氏均極重視族譜的續(xù)修。元代,進(jìn)士王允和首次編成《三沙全譜》。明成化十一年(1475),修成了《三沙王氏總譜》。隆慶五年(1571)修成了《三沙王氏合譜》。清康熙四年(1665)修成了《三沙傳芳譜》,其后又多次續(xù)修。東、中、西沙,亦各有自己的譜,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
三沙王氏是三槐王氏的一大支系。據(jù)清光緒丙午年(1906)刊刻的《王氏三沙全譜》記載,東沙王氏共81個分支,中沙王氏共有41個分支,西沙王氏共有168個分支。三沙合計共有290個分支,堪稱三槐王氏中的一個大家族?!锻跏先橙V》除《弁言》分卷外,還設(shè)有《史傳》、《家傳》、《誥命》、《總表》、《世系表》、《像贊》、《著作》等分卷,《史傳》、《家傳》、《總表》、《世系表》和《著作》分卷,在其他宗譜中已不多見?!断褓潯泛汀墩a命》分卷,更是編輯者所獨設(shè)的欄目。
三槐王氏名盛于北宋前期,以王祜手植三槐于庭而得名,因王旦久居相位而顯赫,靠了后代子孫的飛黃騰達(dá)而長傳不衰,三槐王氏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正因為如此,散居于國內(nèi)各地乃至僑居于海外的三槐王氏后裔越來越熱心于尋根問祖,連一些本非王氏后人也以槐蔭子孫自詡。在一些地方,“三槐”一詞幾乎與王姓劃上了等號。三槐王氏的影響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