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蘇北顧氏始祖的來歷,在宿遷、徐州、連云港、淮陰等地說法不一,有的說是避朱元璋與張士誠交戰(zhàn)之亂或因避紅巾軍之亂而徙于淮海;有的說是朱元璋攻下蘇州后,將未婚男子編甲遣送開發(fā)蘇北。吾之始祖據(jù)老譜載,在明成化十五年(1465),吾大門三十一世祖釴,帶領友爵、友聰、友賢三個兒子徙于海州,后分支于海贛沭灌,而釴來自何方?老家哪里?在大家的腦海中是個疑團,吾高墟顧氏宗支決定在今年清明佳節(jié)之際,遷祖墳,立祭碑,建陵園,修家譜之前,想解開這個疑團。
我們在網(wǎng)上看到無錫成立了“江南顧氏宗親聯(lián)誼會”,并倡議有意者前去聯(lián)系。我們即與顧建明副會長、顧斌秘書長通了電話,交換了地址。于是我們于3月10日早上七點半開車出發(fā),直往無錫而去。在車中,透過車窗,飽覽祖國壯麗的山川河流,秀美的城鎮(zhèn)樓房,大小工廠,煙囪林立,公路、鐵路交織如網(wǎng),麥苗碧綠千層浪,油菜花開一片金,春光美景觀不盡,一心直往無錫行。我們經(jīng)過五個小時的奔波,于12點半到達了無錫。顧建明副會長遠遠地來迎接我們,大家互通了世系,宗親顧建明是47世,我們“以”字輩是48世,世系相同。便把我們帶到江南顧氏宗親聯(lián)誼會辦公室,受到顧斌秘書長熱情接待,隨即帶我們用餐。飯后,顧斌秘書長與我們尋訪者合影留念,回到辦公室后,打開我們海州支系顧氏宗譜,共同從第一世祖野王查看,野王生五子,長子盛南,次子鴻南,三子周南,四子夏南,五子允南,我們第二世祖鴻南時任徐州刺史,與蘇州第二世祖允南是親兄弟,1500年前是一家,一脈相傳,大家喜出望外。我們終于找到懷念已久的老家了。我們暢談了宗支發(fā)展情況,交流了文化的振興,有說不完的親情話,道不盡的聯(lián)誼情。時交4點,我們便辭行向野王故居光福寺朝拜,后又朝拜了野王墓。野王公七歲讀五經(jīng),九歲能作文,遍讀經(jīng)史,天文地理,無所不通。編寫書籍,種類繁多,不勝枚舉,時任梁太學博士,官至黃門侍郎,我們?yōu)橛羞@樣聰敏絕頂蓋世奇才的先祖而高興、而自豪。
野王墓葬在今蘇州職業(yè)大學院內西北角,墓正南雕塑一尊高大的銅像,背襯青山,頭頂藍天白云,松柏青翠,周圍空曠謐靜,墓區(qū)占地約40畝,墓占地100平方米,墓上有大小不等五塊石頭,最大的一塊有數(shù)十噸重,傳說都是隕石,俗稱“落星墳”,在墓北側有一塊2米見方的石頭上鐫刻有清嘉慶八年(1803)著名儒家錢大昕所書《黃門侍郎顧公之墓》。此刻,時近六點,夜幕降臨,我們便匆匆地回賓館了。一路上,我們恨來之太晚,未能詳細地觀看,拍照,記錄。腦海中不時浮現(xiàn)著這次尋訪的情景,真可謂:
顧氏顧族顧天下,親理親情親兄弟,尋根問祖馳千里,一脈相傳樂開懷。
我們回家后,于清明佳節(jié)之際,舉行了五世祖、六世祖四座祖墓的搬遷,豎立了一塊3.3米高的墓碑,建造了400平方米的陵園,周圍用冬青、松柏為綠籬。又續(xù)修了三莊十七世的家譜,耗資75000元,了卻夙愿,可歌可慶。我們?yōu)樽鹱跇s祖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愿吾顧氏先祖在天之靈,含笑九泉,福佑子孫,萬代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