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盛而編修史志,家興則續(xù)寫家譜。今天,在無錫市洛社鎮(zhèn)新開河村,幾百名張氏族人在薛永輝事跡陳列館門前領到了續(xù)修的《張氏宗譜》?!稄埵献谧V》(源遠堂)自2011年開始編寫,前后歷時3年。整套宗譜記載了自明代萬歷年至今洛社新開河張氏家族的歷史淵源、繁衍生息、脈流分支和遷徙發(fā)展等史料,也收集記載了諸多張氏史實和軼事,為研究張氏歷史文化傳統(tǒng)提供了詳實依據(jù)。
續(xù)修宗譜,講述家族人文歷史
《張氏宗譜》(源遠堂)首修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二修于順治十四年(1657)、三修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四修于乾隆元年(1736)、五修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修于嘉慶十八年(1813年)、七修于道光二十五年(1846)、八修于光緒三年(1877年)、九修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十修于民國三十六年(1947),今年是第十一修,距上次續(xù)修相隔66年。按照民間約定俗成的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傳統(tǒng),已過了續(xù)修時限。
世傳張氏來源有三:一說出自黃帝之后揮。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jīng)是重要武器弓的發(fā)明者揮,其后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二說出自黃帝姬姓的后代。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亦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三說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后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后改為張氏,還有一部分少數(shù)民族改姓張氏的。
洛社張氏世奉北宋宰相、工部尚書張知白(文節(jié))為一世祖,傳至十二世張懋一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避戰(zhàn)亂隱居錫山九峰之北、梁溪二泉之西、弄利古剎之后。王右軍遺宅之旁,古運河之陽。傳至二十世張成文,自洛社張巷遷至雙河。二十三世孫張季玉自雙河遷至洛社新開河。自張懋一遷至無錫至今已645年,張氏后人已傳至三十六世,人丁興旺,世代名人輩出。
注重傳承,倡導家風優(yōu)良傳統(tǒng)
據(jù)主持續(xù)修《張氏宗譜》的負責人、張氏32世孫張國清介紹,宋朝時,新開河張氏一世祖張知白,曾擔任過宰相。張知白生平清儉,拜相后,房屋、服飾和飲食與拜相前基本一樣,別人勸他說:您俸祿這么高,生活何必如此清苦呢?張知白聞言,感嘆道:憑我的俸祿,即使按王侯將相的標準生活也是足夠的,但是我想,人的性情由儉入奢是容易的,由奢入儉就難了。張國清說,像張知白這樣清正儉樸的官員,在封建社會是不多見的,何況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更為難得的是,張知白在廉政方面非常清醒、清白和自覺,深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
在頒譜現(xiàn)場,張氏第31世孫張建偉介紹,在中國歷史上,張氏出了不少名人,赫赫有名的太湖游擊隊司令、新中國成立后無錫縣第一任縣長薛永輝(原名張其楠)就是新開河張氏第31世孫。張建偉談到此處頗為自豪。當日,張氏族人還參觀了薛永輝事跡陳列室,讓大家進一步了解到薛永輝這位張氏第31世孫的革命事跡。
立異標新,女兒外孫全都入譜
“根據(jù)時代的需要,我們把張氏的外孫輩也收錄到了宗譜中?!薄稄埵献谧V》續(xù)修編委會成員張文天說,他們在續(xù)修宗譜、走訪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有些張氏人家的后代為獨生女,成人后出嫁在外。翻閱過去的宗譜,我們看到,在封建社會,女性是不入族譜的。現(xiàn)在社會開明進步了,修譜時女性跟男性一樣收錄??紤]到張氏的外孫和外孫女同樣為張氏后人,我們這次修譜中也同樣收錄其中。當日,無錫市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譜牒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王進雄應邀參加了《張氏宗譜》續(xù)修頒譜儀式,他告訴記者,續(xù)修家譜是中國的特色文化,家譜與國史、方志互為補充。《張氏宗譜》集多方之力續(xù)修告竣,宗譜中有大量倡導清廉家風的事例,很是難得,對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研究無錫歷史文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據(jù)了解,家譜續(xù)修在洛社鎮(zhèn)已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截止到目前,該鎮(zhèn)已有50多套家譜續(xù)修告竣,引領了錫城周邊地區(qū)的家譜文化。同時,家譜的印制質(zhì)量也比以前考究,全部采用古色古香的宣紙,很有書卷氣。此次續(xù)修的《張氏宗譜》不僅體現(xiàn)了男女平等,并且還將張氏族人曾經(jīng)聚居、現(xiàn)已拆遷的村莊繪制成平面圖,詳細濃縮在《張氏宗譜》中,便于張氏后人 尋根問祖,找到“回家的路”。
備注:薛永輝(1911—1997)原名張其楠,洛社鎮(zhèn)新開河人。1927年參加革命,1944年任太湖蘇南縣委書記、蘇西游擊隊司令員,帶領太湖游擊隊在蘇錫地區(qū)與日偽頑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抗敵斗爭,取得了反“清鄉(xiāng)”、反“掃蕩”、反“清剿”等一系列勝利,1946年任太湖游擊隊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后,薛永輝任無錫縣第一任縣長。30集電視連續(xù)劇《決戰(zhàn)江南》,其中的游擊隊司令員薛宏輝,其原型就是薛永輝。1944年9月,因叛徒告密,日寇糾集300多人包圍沖山島,企圖一舉撲滅我太湖地區(qū)的抗日力量,太湖游擊隊隱蔽在蘆葦叢中進行殊死戰(zhàn)斗,31人壯烈犧牲,薛永輝等5位同志堅強不屈地與敵人周旋,堅持了20天,這就是有名的“沖山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