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毛片内射免费视频,成人午夜福利视频网址,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电影网午夜鲁丝片无码

首頁 > 譜牒文化 > 家譜收藏 > 內(nèi)容

五萬譜齋藏譜記

人氣:1008

  余讀小學時,先父乾九公常秉燭達旦,主修岳陽坪橋河何氏族譜,是為第五次修譜。余常侍父磨墨展紙,亦翻閱第四修何氏族譜,始知我族乃系元末,始祖尚父公乃福建省福州府福清縣萬安鄉(xiāng)人,任湖廣岳州府尹,后因農(nóng)民起義,不克回里,攜子仲謙公,便擇居于岳陽南鄉(xiāng)洞庭湖東面之坪橋河落業(yè)。仲謙公生三子:真孫、福孫、元孫。真孫留居坪橋河,福孫遷江西,元孫回祖籍福清縣萬安鄉(xiāng)。又知何氏起于姬周,周武王子唐叔虞封晉,唐叔虞十二世孫輿封韓,是為韓武子,再傳八世至韓景侯虔,與趙、魏三家分晉,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傳十一王至韓王安,被秦始皇所滅。而王子瑊,逃于江淮之間,秦吏過東鄉(xiāng)津,問客居者姓氏,瑊指淮水寒冰云:“姓此”,本意以河水之“寒”代“韓”,而秦吏意以為姓“河”,遂登記為“河氏”。后有秦吏之同行者知此事,珹大驚嘆道:“吾家免于刀鋸,河字之力也!然姓氏當以人附丁口,豈可似水泛濫而所歸?”遂依音轉(zhuǎn)“河”為“河”。并以所潛居地廬江為郡望。余此時才知姓氏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皆系炎黃子孫,何氏乃黃帝之嫡裔,每每感到自豪,也開始對姓氏族譜倍感興趣。

  中國歷史,是世界最古老而又連綿延續(xù)達八千余年之久,系由國有史,地方有志,氏族有譜,制度有典,事物有考,文獻有集,由五大部分組成,缺一不可,而族譜乃歷史重之又重,無族譜則世系難遠溯五、六千之久的炎黃祖系,最早的族譜,見于甲骨文商王世系,周有《世本》,司馬遷作《史記?三代世表》。漢鄧氏有世譜,迨至明、清、民國,凡姓皆有譜,普天之下,族譜汗朱充棟,是世界上最久長、最有特色、最眾多的家族史,才凝聚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華民族,族譜起著全球十五億華人、華僑、華裔的凝聚力的重大作用。然而,文革橫禍,大肆毀滅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族譜也更遭滅頂之災,以封建宗族反動勢力的莫須有罪名,備受焚毀,且株連藏譜之人。全國寶貴的族譜,幾乎盡付之一炬。惟獨湘潭《韶山毛氏族譜》卻絲毫未受損害,未免又太不“公道”吧!

  毀祖滅親,乃天下華人之忌也,犯忌者能久遠乎?《過秦論》云:“滅泰者,秦也,非天下也?!惫蚀?,余當時冒天下之大不韙,誓死保存了我族三修、四修及先父韓九公五修《岳陽坪橋河何氏族譜》。并于八十年代時,湖南省政府公告,不準民間修族譜,許多人被開除黨籍和干籍,此公告專貼于我這個炎黃文化研究所長辦公室門口,實際上是對準我這個熱衷于研究中華民族源流史及中華姓氏源流史的人。但我毫不畏縮,更“頂風作案”,專程由長沙回家鄉(xiāng)岳陽,與我兄何光湘(在廣東工作)召集何氏全族開會捐款修成六修《岳陽坪橋河何氏族譜》,由我寫了長序。在我的帶動之下,由湘北而湘中、湘東、湘西再延至湘南,全湖南省無處不修族譜,也無姓不修族譜,從而由湖南而帶動華南、華中、西南,再延至華北、東北、西北,在全國大修譜蔚然成風,成為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龐大的修譜高潮,促進了愛國主義和新民族主義的大發(fā)展,更有利祖國大統(tǒng)一、民族大團結(jié)、世界華人的大凝聚,作出無私的奉獻。

  由于在先父的薰陶下,我自少年時即熱愛姓氏歷史,并積極查閱族譜等有關(guān)書籍,也開始收藏族譜,第一部即收藏先父花三年修成十卷本線裝族譜,于民國38年梓行,以后參加革命工作,主要在岳陽農(nóng)村辦點,得以悄悄地借閱隋、胥、榮、蕭、劉、陳、徐、關(guān)、李等百余姓族譜,才得知晉氏乃春秋晉卿胥童之后,榮氏乃出于魯伯禽之后,蕭氏出于宋國蕭大心之裔梁武帝蕭衍之后,劉氏則出于劉邦孫中山靖王劉勝之裔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后,陳氏乃出于舜帝系陳滿公之裔陳武帝陳霸先的侄子陳宣帝之后,徐氏出于徐福(到日本自立為神武天皇,徐氏族譜有載)之后,關(guān)氏乃出于夏代關(guān)龍逢之裔關(guān)羽之后,李氏乃出于老子李耳之裔唐高宗李世民少子曹王李明之后。使我如獲至寶,茅塞頓開,為我今后奠定研究中華民族源流史及中華姓氏源流史點燃了指路明燈。我于是便致力于收藏族譜,從火坑中搶救,從廢品商店中論斤購買,用糧票、布票和各種票券去交換,以書易譜,以衣服換譜,用微薄工資購譜,或連夜抄摘,或以工斟譜。在當時,保存族譜者,皆必不示人,一是以防族人說出賣祖宗,二是防人告密恐遭文禍和迫害,三是恐族以后追查責任。所以,族譜在清代、民國以七十年代,是買不到族譜。真正開放族譜市場,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各地文物市場及舊書堆蓬勃興起,而族譜市場則遲到1990年才慢慢開場。

  早在三十多年前,我首先是每星期五、六都要去長沙市寶南街地攤?cè)ヌ痛藭?,并囑咐那些文化商購及地攤書販,大量收購各姓族譜。首先是瀏陽譚劻行及闕老板、小吳、小廖等人,每個星期總要送幾大捆族譜到我家,我都全部購買。以后,我又向湖南各地及鄂、贛、豫、浙、陜、甘、川、滇、閩、粵、桂、魯、吉、黑等省的有關(guān)人士及友人、書商聯(lián)系,使族譜正式成為圖書商品,在全國展開大力收購族譜,以防通過深圳、廣州及寧波而使珍貴的族譜文物流失到海外。我個人勵行節(jié)約,把一切的稿費、講課費等收入全用于購買族譜。至今,我全部藏書達12.4000多冊,以文史、地理、方志、農(nóng)書、中醫(yī)藥、辭典為主體,其中也包括明、清、民國及近年來新出版的族譜,共約五萬余冊,絕大多數(shù)是清、民國時期的線裝本,還有一萬余冊其他的線裝本,為此,我花三年時間,于2006年自費建成五層千余平方米藍琉璃瓦中式藏書樓,以已名命名為“光岳藏書樓”,由天下第一大清官、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毛致用題匾,前省委副書記文選德(出版著作31部千余萬字,是眾人皆知的學者型清官)題聯(lián):“光照五岳,藏書一樓”。

  在族譜收藏中,大姓如李、王、張、劉、陳、吳、黃、楊、趙、周十大姓,每姓都在60—140部,如安化光緒丙午年版《諶氏族譜》即達137冊。常寧民國34年《劉氏族譜》即達100冊。其中尤多稀罕及較少的姓氏。如湖南長沙尚氏、祁氏、鄔氏、粟氏、谷氏、繆氏、瞿氏、談氏、丑氏、解氏、盛氏、陸氏、常氏、侯氏、殷氏、訚氏、紀氏、陸氏、浣氏、沈氏。瀏陽溫氏、房氏、施氏、師氏、藺氏、尋氏、巫氏、貝氏、古氏、賴氏、藍氏、童氏、邱氏、范氏、吉氏、婁氏、歐氏、闕氏、暨氏。寧鄉(xiāng)路氏、崔氏、裴氏、章氏、梅氏、喻氏、齊氏。望城孔氏。湘潭龐氏、武氏、伍趙氏、黃周氏、蕭彭氏、黎氏。湘鄉(xiāng)蕭彭氏、詹氏、譚氏、鄢氏、成氏、虞氏、高氏、梁氏。株洲易氏。醴陵樊氏、程氏。攸縣董氏,炎陵霍氏。岳陽胥氏、米氏、干氏、政氏、葛氏、關(guān)氏。華容陳程氏、白氏、嚴氏、季氏、楊黎氏。湘陰巢氏、桂氏。平江單氏、管氏、洪氏、向氏、邦氏、凌氏。臨湘來氏、閭印氏。汨羅任氏、夏氏。益陽璩氏、祝氏、眭氏、蔡氏、雍氏、臧氏、昌氏、孟氏、賈氏、曹氏、蕭氏、莫氏、倪氏、蘇氏、湯氏、蔡、鄭氏、葉氏、段氏、石氏、柴氏、鄒氏、包氏。遠江譙氏、皮氏。桃江龔氏、符氏、龍氏、江氏、汪氏。安化、伍氏、華氏、危氏、項氏、習氏、呂氏、姜氏、魏氏、鄭氏。常德沙氏、韓氏、饒氏、于氏、顧氏。沈陽、德鐵氏。桃源翦氏。漢壽青氏、雙氏、安氏、康氏、冉氏。石門敖氏、閻氏、杜氏、文氏、覃氏。澧縣魯氏。安鄉(xiāng)畢氏。張家界廬氏。桑植谷氏。慈利卓氏、禇氏。衡陽戈氏、匡氏、歐陽氏。祁東畢氏、單氏、歐陽氏。衡東涂氏。永興雷氏。寧氏、聶氏、屈氏、邊氏、伍趙氏。衡山曠氏。衡東、益陽、邵陽岳氏。沅江、石獅上官氏。來陽資氏。郴州茹氏。桂東扶氏。萍鄉(xiāng)、醴陵、岳陽榮氏。邵陽何閭氏,海氏、陽氏、容氏、蘇張氏、扈氏、金氏、余氏。封氏、奠氏。邵東仇氏、申氏、閔氏。隆回隆氏、車氏、信氏、魏氏、蒲氏。綏寧銀氏。邵東簡氏、龍張氏、林彭氏。溆浦舒氏、諶氏。清州蒙氏。沅陵全氏。祁陽謝何氏。東安席氏。江永首氏、義氏。新化游氏、劉羅氏。

  江西萬載刁氏、鮑氏、池氏、辛氏、卜氏、聞氏、田氏、嚴氏。新建塗氏、裘氏。崇開元氏。修水柯氏。樂安、龍川樂氏。萍鄉(xiāng)應氏、柳氏。高安冷氏。永新甘氏。宣春晏氏、宋氏。吉水艾氏。湖北公安咼氏,黃岡靖氏、巴氏。崇陽揭氏。江陵墻氏、明氏。赤壁但氏。安陸從氏。監(jiān)利莊氏、支氏、郝氏。黃梅商氏。河陽光氏。蘄春操氏。浠水韋氏。麻城王楊氏。陽新費氏。安徽宿松吳賀氏。蕭山縱氏。太湖龍張氏、吳聶氏。歙縣查氏。

  廣西寧明農(nóng)氏。南寧庾氏。全州經(jīng)氏。馬山零氏。興安賓氏。廣東汕頭余氏。臺山鄺氏。海豐曾氏。大埔丘氏。

  河南商水焉氏、綦氏。太康皇甫氏。

  浙江縉云麻氏、棲氏、鈄氏。泰順翁氏。

  山東棲霞牟氏、喬氏、邴氏。萊陽遲氏。招遠衛(wèi)氏。

  四川營山奉氏。

  遼寧海城舒穆祿氏。鳳城瓜爾佳氏。一吉林他塔拉氏。

  黑龍江哈爾濱仲氏。

  陜西合陽黨氏。

  甘肅鎮(zhèn)原慕氏。

  天津采氏。

  楚雄什列氏。

  等等。

  尤其是既屬世界孤本,又可填補世界史空白的價值很高的族譜中,我最看重如下幾部。

  如:民國八年《漢陽許氏族譜》四冊,其世系自鼻祖少典之君生神農(nóng)氏,傳十四世孫許由,為許氏之祖,自此為許姓。再傳九十一世至許知可(宋仁宗時人),遷居毘陵。知可再傳十四世孫許朝綺,遷湖北漢陽。朝綺傳三十世孫許世開,生于民國八年。共傳150余代。

  福建石獅市宣統(tǒng)二年《上官氏族譜》五冊載:自楚懷王少子令尹子蘭,封上官,為上官氏。世系一直衍傳至清末。

  民國二十年遼寧海城《尚氏宗譜》,乃清康熙時,平南王尚可喜第九世孫尚其興續(xù)作。共三冊,第一冊首頁,有平南親王尚可喜序。還有“平南親王之寶”官印。又有康熙五十三年,尚可喜第七子尚之隆、第二十子尚之瑤重修家譜序,乾隆十七年,尚可喜四世孫尚玉成、尚玉德重修家譜序,乾隆五十六年尚可喜四世孫尚玉德、五世孫尚維慎重修家譜序,民國二十年,尚可喜九世孫尚其興又修撰《尚氏重修家譜序》。譜中載尚氏由山西洪洞遷河北衡水,后遷遼左(海城)。至尚可喜封平南王,鎮(zhèn)守廣東,又遷居廣州。后人有遷回故地海城。譜中詳載尚可喜事蹟甚詳,資料比《清史稿》多十多倍。尚可喜死時,遺命回葬海城。譜中載:一世尚生,生繼芳、繼官,繼芳居衡水;繼官遷海城。繼官生學書、學禮,學書留居衡水,學禮隨父遷海城。學禮生五子:可進、可愛、可和、可喜、可位。可喜于清康熙十四年封平南親王,娶妻:胡、劉、孛、李、邢、舒、楊、鄭、馬、戈、鄭、李、彭、曾、李、龍、何、鄒、正、馬、林、張、李、丘等廿四位妻妾,生子之忠、之信、之孝、之廉、之節(jié)、之盛、之典、之隆、之輔、之佐、之廣、之瑜、之璜、之聚、之瑛、之琬、之琰、之瑋、之瓚、之琳、之瑤、之琨、之瑄、之瑨、之瑗、之璨、之琦、之珣、之瑸、之瑾、之玿、之珅、之珆共三十三子。其中除九子夭折外,其余廿四子均任官職,之信襲平南親王,余廿三子皆任左都督、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內(nèi)大臣、和碩額駙、御前散秩大臣、佐領(lǐng)、泉州參將、溫州同知、驍校尉、侯選同知、奉直大夫等職。又生三十二女,除二女夭折外,余三十女皆嫁官宦,如嫁總兵、遊擊、副將、佐領(lǐng)、知府、郎中、參領(lǐng)、一等護衛(wèi)、續(xù)順公等。這些是任何資料都沒有記載的。

  廣東乳源光緒二年《羅氏族譜》十卷十冊,每冊長一尺三寸,寬九寸,厚一寸,重十六斤。自黃帝裔孫帝顓頊,傳祝融氏吳回直至清末。以上幾部族譜,可謂系群譜中之最珍品,至為難得。

  我每每于踏破鐵鞋無尋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情況下,每獲一部稀珍族譜,則狂喜達旦,視珍拱璧,更促使我忘年老體衰,忘囊中羞澀,往往為之傾囊購置,為搶救祖國族譜珍貴文物免于流失海外,而盡我個人綿薄之力,愿天下志士諒之。

  己丑驚蟄于長沙光岳藏書樓

  作者:何光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