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特別是中國譜牒學會的成立,揭開了家譜收集整理與研究利用的新篇章,同時,各地新修家譜也呈現了新熱潮,為此,我們應不斷加強對譜牒學的認識與研究,為宗譜的收集整理與利用研究和續(xù)修家譜做出新貢獻。
譜牒又稱宗譜、族譜、家譜等,她是一個家族的血緣紐帶,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族源世系、繁衍生息事略的圖籍,是家族的檔案資料、百科全書,也是我國傳統(tǒng)的歷史文獻之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歷史人文價植。1999年版《辭?!贰凹易V”條目解釋為“舊時記載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跡的譜籍”。所以,開展譜牒文化研究工作是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為了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充分發(fā)揮家譜的“存史”作用。“家之有譜,猶國之存史也”。家譜作為家庭或家庭的檔案,她講述宗族、家族的起源、繁衍、遷徙、分布以及各個支系的發(fā)展狀況,她作為特有的歷史文獻,歷來與國史、方志并列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支柱。中國家譜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數量可觀。據史料記載,我國歷代編修的家譜總數約為5萬多種,主要保存在國內,還有大量的散落在海外,她是中華民族一筆巨大的、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族譜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收集、研究族譜,有助于中華民族的團結和中華文化的傳播。研究宗譜可增強民族凝聚力,海外華僑都有宗親會組織,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增多,尋根問祖之風越來越盛,臺灣同胞的祖先96%來自祖國內地。研究家譜也有利于祖國統(tǒng)一?!蓖ㄟ^譜牒文化研究,我們將極大地豐富姓氏與譜牒文化研究,發(fā)揚中華民族慎重追遠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營造敬祖睦族的文化氛圍,從而發(fā)揚中華文明。
二、開展譜牒文化研究工作,可以促進宗族團結,發(fā)揮資治作用,有力地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曾在《建國方略》中說過:“由于宗族的團結,擴大到國家、民族大團結,這才是中國人民特有的良好傳統(tǒng)觀念。”通過編修族譜,可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消除各宗族的矛盾與隔閡,增強宗族自豪感與責任感,振奮民族精神,促進宗族團結,有力地推動民族大團結和國家大團結。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的“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彼裕_展譜牒文化研究工作可以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重要基礎。
三、家譜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家譜一般都載有“家訓”、“族規(guī)”、“家法”等方面的內容,它對宣揚尊敬長輩、勤學尊師、耕讀為業(yè)、崇尚互助、講究誠信、友好相處、儉樸持家等倫理道德有積極意義,對崇尚愛國、和睦奮斗有激勵作用,對講究文明習俗、注重社會風尚、革除惡習陋俗有重要作用。家譜對尋根問祖、親緣友善、凝聚團結、奮發(fā)有為也可產生良好的影響。我們在充分認識家譜的摻袒瘮作用的同時,應注意剔除糟粕,正本清源,充分利用其有效價值,使其成為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激發(fā)廣大群眾熱愛祖國,促進中華民族團結,為建設社會主義三個文明服務。
四、譜牒蘊藏著大量有關社會學、人口學、民族學、民俗學、經濟史、宗教史,地方史資料,具有很重要的學術價值。毛澤東同志早在1957年于成都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談到歷史研究時,曾對家譜給予高度評價:“收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資料。”譜牒中追溯姓氏淵源,彰顯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變,記錄傳承脈絡,也是中華文化尊重生命、尊重歷史,尊重傳統(tǒng)的充分體現,她以獨特的方式映現著群體、一個區(qū)域的歷史文化,所以譜牒在學術研究方面,可以補正史之不足,對弄清國情、縣情、鄉(xiāng)情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譜牒又是聯系國內外炎黃子孫的紐帶。俗話說,無根不成木,無祖不成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尋根”熱潮。70年代中前期,美籍黑人亞力克斯?哈利通過實地尋訪和查閱家譜檔案,制作了世界名著《根》,進一步掀起了世界性的“尋根熱”。
美國白人到愛爾蘭、荷蘭、波蘭去尋“根”,美國黑人到非洲去尋根,日本人常到中國來尋“根”,特別是到云南去尋“根”,據說云南某地人的某塊骨骼與日本人相同。海外華人,到祖國尋根的就更多了,原新加坡總統(tǒng)李光耀,根據族譜知道自己祖籍是廣東人;原菲律賓總統(tǒng)阿基諾夫人根據族譜,確認自己為福建鴻漸村的女兒。1994年9月30日,馬來西亞華人、香港嘉里集團董事長郭鶴年先生到太原尋“根”,經仔細查證,確認郭鶴年先生是唐代汾陽王郭子儀的嫡傳后裔,郭甚為高興,當即和山西礦物局簽訂了合資經營太原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的合同。前些年,安徽從包拯家譜中直到香港船王包玉剛是包公后代,包玉剛夫婦專程來到安徽合肥瞻仰包公祠。1998年4月,毛澤東之女李訥專程到云南尋“根”,得知毛家遠祖是江西吉水,毛氏始用毛太華隨朱元璋大將藍玉、林英出征云南有功,遂落戶云南,后又有一支遷移湖南,毛澤東是毛太華第20代孫。前幾年,從族譜查出鄧小平原籍江西吉安?,F在家譜、族譜在研究社會問題中的重要性已日益顯示出來。還有數以百萬計的海外華人、華裔回祖國大陸尋根問祖,她們無不把自己的姓氏與譜牒視為自己的命根,因為這是他們慎終追遠、尋根謁祖、證明自己血緣最科學、最可靠、最永遠的依據。與譜謀文化聯系在一起的華族尋根祭祖活動及認宗觀念,也表現了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王鶴鳴先生在《從家譜看炎黃子孫的尋根情結》里認為家譜具有文物價值、資料價值、教化功能、尋根價值等,這個觀點具有時代性,把前人的理解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二
中國家譜由來久遠,幾乎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同時,從甲得文中,就保留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家譜實物,如最早見于容庚等編的《殷契卜辭》中序號為209的甲骨等;商周有一些帶有原始家譜性質的青銅彝器,如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三年同時出土于易州的“商三句兵”等。成書于周代的《世本》,記錄了黃帝迄春秋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遷居、制作名號,被公認為中國家譜的開山之作。漢代,命宮以賢,詔爵以功,譜牒之作不絕如縷。國家又專設譜局,置譜官領其事,譜謀學應運而生,使譜牒學進入新興時期。唐代,除官府繼續(xù)壟斷修譜外,在唐中期以后,士庶合流,更使私家修譜在土大夫中流行。數千年來,家譜在不同時代顯現出不同的形態(tài),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
宋代是中國家譜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于趙宋憑才學取士,不矜門胄,家譜的功能從以往別“選舉、定婚姻、明貴踐”的社會政治功能轉變?yōu)椤白鹱?、敬宗、睦族”的倫理道德教化功能,編纂方式也由過去主要由官府修譜發(fā)展為私家修譜。著名學者歐陽修、蘇洵分修《歐陽氏譜圖》、《蘇氏族譜》,總結前人修譜例則,另創(chuàng)譜法,或直書,或橫輟,世稱“歐蘇體”,最為后人所推崇,從而奠定了后世修譜的基本體例格局。
明清兩朝,在封建統(tǒng)治者的提倡和鼓勵下,私家修譜蔚然成風。如經濟比較發(fā)達的蘇、浙、皖、湘、贛、鄂、粵、閩、川等地區(qū),幾乎姓姓修譜,族族有譜,而且一修再修,連綿不斷,迄民國,有些家譜已續(xù)修過一、二十次。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庶民百姓,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從漢族到各少數民族,各階層人士都對家譜懷有崇敬心理,并不同程度地受到家譜的影響。修譜就成為中華民族大眾的一項不可或缺的文化行為,是宣示血統(tǒng)榮耀的一種本能追求。不少家譜仿照正史、方志的纂修方式,體例日趨完備,內容更加豐富。
隨著修譜活動的大規(guī)模開展,社會上出現了帶商業(yè)性質的、以替人修譜獲取錢財的“譜師”、“譜匠”專業(yè)群體,一些小戶人家受財力的限制,往往聘請粗識文字的鄉(xiāng)學村塾捉刀,因而在家譜中也出現了良莠不齊的現象,內中不乏冒宗亂祖、妄加攀附以粉飾門閥者。在這種情況下,本以傳信之譜,有的就成傳疑之源,這就引起了宗族和學者的注意,當然這并不是說修家譜沒有史料價值,也不可降低家譜作為傳統(tǒng)歷史文獻的重要地位。許多學者將家譜放在歷史的大環(huán)境中去考察和理解,充分利用歷史研究中的正確成果來鑒別家譜中的記載,揚長避短,去偽存真。如顧炎武、錢大昕、王夫之、紀昀、章學誠、魏禧、章太炎、譚嗣同、梁啟超、王國雄、陳寅恪、鄭振鐸、羅香林等學者在治學中,常參考使用家譜中的資料,可見家譜對正史之補正是有相當重要作用的。
數千年來,我國之家譜可以說始于周,興于晉,盛于唐,體例完備于宋,又變官修為私修,流地于民間。明清以來,幾乎村村有宗祠,戶戶有家譜。民間視宗譜為祖宗,十分尊嚴。不準褻瀆,不準買賣,裝于木盒,包以紅布,藏之高閣。每逢大祭齋戒沐浴而后上香叩頭,方可請下展視,成為我們歷史文化之隱學,它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軌跡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歷史文化現象。目前存世的中國家譜有5萬多種,其中2萬多種流落于海外。國內收藏家譜最多的是上海圖書館,計1.17萬種,有328個姓氏,覆蓋全國20多個省市區(qū)。
在我國編修家譜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數量從多,內容十分豐富。家譜的內容,一般包括序文、凡例、世系圖表、源流、宗派字輩、榮恩、像贊、別傳、墓志、墓圖、族產、祠堂、祠規(guī)、家法族規(guī)、宗約、家訓、家范、義田記、傳記、藝文著述、契約文書、書院義塾、領譜字號、修譜名目、捐助、譜跋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系圖表,即記載始祖、始遷祖以來的本家族歷代先祖的名錄,這是確認是否家譜的重要標志。前人曾把家譜的體例劃分為七個主要類別,依次為:
一、譜系
原生身以肇本始,由封國以并姓氏。
溯源流以承發(fā)派,提始遷以明大宗。
會統(tǒng)序以束總要,立圖系以辨本支。
分各支以別藩衍,載遷徙以防散失。
二、援據
先之以皇王之記載,次之以堅賢之經傳。
次之以諸子之辨論,次之以史綱之事跡。
次之以郡志之采摘,次之以野史之補遺。
三、人物
忠孝盡為人之道,節(jié)義明夫婦之倫。
儒碩繼道脈之正,鄉(xiāng)賢表風教之體。
科第彰發(fā)身之楷,武功奮勛績之最。
詞苑煥人文之賁,隱逸蹈潛德之光。
術藝見旁通之能,仙釋征超世之跡。
四、實徵
誥敕膺寵命之光,狀牒發(fā)委任之由。
傳贊暨平生之節(jié),碑文記功績之大。
祝頌見德壽之高,別號標志趨之雅。
狀志定履歷之素,祭挽盡死生之情。
五、著作
注述發(fā)經傳之旨趨,奏疏見忠盡之懇誠。
議論取聞見之折中,序記紀建白之詳實。
詩賦著心聲之博雅,簡書遍納交之情誼。
六、禮俗
宗制準國法為義,祠祀由禮義定制。
尊卑以昭穆為序,收族主親厚立本。
禮節(jié)按時序舉行,祭義造豐儉立則。
風教務身先作倡,敦俗慎偷薄下趨。
七、事產
畿省州縣定居方疆域之殊。
祠宗書院作承先啟后之法。
牌匾坊額賜第宅旌封之恩。
墳墓祀田顯先德世守之業(yè)。
姓氏名地示奕葉流澤之長。
里社鄉(xiāng)塾端重本養(yǎng)蒙之實。
這樣的分類多見之于各地家譜,尤其是安徽、江西地區(qū)家譜。南?!毒沤焓霞易V》(同治八年刻本,十二卷首一卷)《序例》云:“有世系支派,然后諸譜中諱字有可稽,昭穆有可考,故首列宗支譜;氏族書第門閥有自來矣,故恩榮次之;譜所以明孝愛,作一本之思也,故祠宇譜、墳墓譜次之;譜所以守文獻,備一家之故也,故藝文譜、家傳譜次之;其余遺聞逸事,不列于諸譜者,散碎爬羅,亦述家風修世錄者所不廢,故以雜錄譜終之也。”說法有別,具體類別基本上大同小異。
三
江陰歷史久遠,文化源遠流長。據已經出土的文物考證,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江陰的先民已在祁頭山一帶形成原始氏族村落,在“江海鎖鑰”交相呼吸中繁衍生息,從事漁獵業(yè)和種植業(yè)的生產活動,并掌握了制陶、織麻、琢玉等手工業(yè)技術,制造了中華燦爛的遠古文明。江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至少有2500多年。距離今3000多年前,商末、泰伯、仲雍南來建立勾吳,江陰之地為古吳北境,是先進的吳文化發(fā)祥地之一,至周吳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本邑已正式載入中國的史冊,春秋時期,江陰地屬延陵,公元547年,這里是吳季子之封地。戰(zhàn)國時期是楚國丞相黃歇的采邑封地,故江陰有“延陵古邑、春申舊封”之稱的歷史文化古城。
在江陰地區(qū)的數百個姓氏中,各個時期出現了一批大族與望族,據1920年編印出版的《民國江陰縣續(xù)志·氏族》中列出了青陽葛氏、化成陸氏,空谷俞氏等著名氏族101個,可見江陰是人文薈萃之地。春秋時期,季札及其子孫便定居江陰,以吳為姓,奉季札為始祖。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江陰已有后底涇吳氏、夏浦吳氏、七房莊吳氏、二侯吳氏、南街吳氏、顧山吳氏等多個分支。戰(zhàn)國時春申君黃歇的后裔定居江陰,成為江陰的著名名姓氏之一。漢唐時期的郭氏、孫氏、周氏、張氏、蔡氏、呂氏、朱氏成為大姓。宋元時期的葛氏、趙氏、卞氏、曹氏、俞氏、王氏、謝氏、宋氏、黃氏、劉氏、蔣氏、丁氏、魏氏、蔡氏、袁氏、海氏、牟氏、莊氏、嚴氏、倪氏、林氏、童氏、楊氏等巨姓現已遍及江浙一帶,涌現出一大批名人學者及碩儒,其中葛氏、卞氏、王氏、趙氏成為江南地區(qū)著名大族。明代喬遷至江陰的梧塍徐氏以及夏氏、李氏、繆氏、程氏、許氏、柳氏、顧氏、陸氏、承氏、六氏、姚氏、邱氏、韋氏、崔氏、魯氏、史氏、費氏、洑氏、查氏、范氏、田氏、呂氏、季氏、肖氏、成氏、翟氏、須氏、司馬氏、端木氏更是興盛數代,綿延不斷。清代方氏、朱氏、黃氏、高氏、金氏、陶氏、錢氏、沈氏、勇氏、儲氏、禇氏、瞿氏、袁氏、鄒氏、是氏、湯氏、奚氏、洪氏、堵氏等譽滿大江南北,尤其是晚清和民國期間,江陰城內的陳、章、祝、沙四大望族的崛起以及吳氏的再興,他們在詩禮傳家的同時,提倡“實業(yè)救國”,在江陰地區(qū)首創(chuàng)近代民族工商業(yè),又興辦教育,傾資文化事業(yè),熱心社會公益事業(yè),有的遠赴海外創(chuàng)業(yè),成為亦儒亦商的著名望族,其影響力延伸到近代?!巴濉币话闶侵笟v史上形成的有聲望的大族,對地方上有重大勢力及重大影響的家庭的統(tǒng)稱。望族有江陰歷史的作用,自然有積極的作用或消極的影響,我們應用歷史唯物論辯證法看問題,這些都是可以探討的。有資料表明,明清或近代以來的名人、名家,大多與名門望族有一定關系,或者是望族的后裔,或都是名人、名家及其后代成為望族。
江陰地區(qū)的名門望族與名人名流名家的出現,和全國不少地區(qū)一樣,起源較早,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室南渡已擁有一定數量,但作為望族可能主要開始于兩宋時期,繁榮于明清時代,到了近代,也有一些原有望族中有的走向衰敗,孟子曾感嘆地說過:“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就是這個道理。有的則順應歷史潮流,成為新的家族。同時,現在新興家庭大多以科技世家、文化世家、以及資本集團的形式呈現出來,所以,也只有充滿生機,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能生生不息,綿延不斷。
當然,我們譜謀文化研究是面向所有姓氏的家庭,是編撰家譜,從我市數百個姓氏中,多數家族對家譜的纂修極為重視,在正常的情況下,都有每隔三十、四十年都要重修、續(xù)修一次的習慣和傳統(tǒng)。據不完全統(tǒng)計明清時期,江陰就有200多部家譜藏于國內外圖書館與家庭中,在全國統(tǒng)計的100個大姓中,都編修過家譜。改革開放以來,江陰地區(qū)就有黃氏,蘇氏,陳氏,卞氏,曹氏,江氏,李氏,張氏,華氏,吳氏,唐氏,潘氏,陸氏,陳氏,章氏,魯氏,顧氏,劉氏,承氏,林氏,段氏,浦氏等家族維修了家譜,正在整理續(xù)修的有繆氏,顧氏,沙氏,徐氏,李氏,王氏,包氏,薛氏,張氏,吳氏,季氏,方氏,許氏,金氏.徐氏,錢氏,呂氏,高氏,童氏等不少家族,現已形成一股續(xù)修家譜的熱潮。在家譜續(xù)修過程中發(fā)現了許多“不見經傳”的重要史實和資料。例如從《綺山徐氏宗譜》及《梧塍徐氏宗譜》中考證出的明代江陰人兵部尚書徐晞,與千古奇人徐霞客家相差200多年,但他們源出于東漢南州(江西南昌)高士徐稚(字孺子)之后裔,并據此繪制徐霞客世系表,價值在于“眾譜歸一,百川歸流”。確認并對江陰歷代縣志記載的徐晞卒于明天順年(丁丑、1457年),查據《綺山徐氏宗譜》中“誥命”、“諭祭文”等資料應訂正為卒于明正統(tǒng)十年(乙丑、1445年)。該譜收載的一幀“大司馬“石牌坊老照片,實為不可多得的歷史資料。從民國丙戌重修《梧塍徐氏家譜》較完整地保存了有關徐霞客的傳記資料,還有直系先世的完整資料和有關文獻,據此,呂錫生教授整理出版了《徐霞客家傳》,薛仲良整理出版《徐霞客家集》,成為研究徐霞客家族的重要文獻。從《暨陽沙氏宗譜》中發(fā)現了一份戶幀,這對研究明初戶籍制度有重要史料價值。文林潘氏在宗譜續(xù)修中,化了數年時間,輾轉數千里,查對大量史志材料及文獻,糾正了千余年來對潘美的錯案誤傳,為其正名,還其有赫赫戰(zhàn)功的名將以本來面貌。文林包氏在續(xù)修家譜中對清代光緒版52本和民國時期版58本的整理中發(fā)現包公的家訓和奏議。包公為官期間的奏議錄有171篇,內容涉及彈劾大臣、治國建議、糾正地方弊端等,其中有不少名言警句。包公的家訓和奏議不僅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而且對今天的執(zhí)政持家也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從我市的《欽賢張氏宗譜》中發(fā)現城內小塔巷的所謂雌雄山,實際上是明末清初書法家張拙的“庸山”,系“道旁廢基、瓦礫積累而成”,并非民間傳說的男女尸體分別埋葬之處。
從近期江陰地區(qū)新修宗譜的狀況來看,大體有幾個特點:
一、形式。約有三種。一是以宗譜形式,其名稱或以“族譜”、“宗譜”之類名之。有的記載當地的同宗共姓的族譜,有的是較大范圍跨地區(qū)的追溯年代久遠的同祖共姓的會通譜。二是以支譜形式,以五代或五代以上的支祠或村、巷的同姓編修成支譜。三是以家族史或其它形式,呈現出某氏史稿。形式各別,內容也多少有所不同,但主要成份為宗譜,有的已將新修宗譜與整修祠堂結合起來。
二.組織。修譜的策劃組織工作十分重要,一般經過充分醞釀,組成以氏族長輩或有聲望地位的(包括黨政人員和企業(yè)家、文教界)領銜組成續(xù)修家譜委員會,并設立工作班子、財務人員,有的外聘指導人員,落實辦公地址及制訂工作計劃和工作制度。
三、經費。一般通過集資解決。有按人頭分攤和自愿捐助相結合,不少氏族以發(fā)動捐助為主,在新譜中列名。
四、出版。宗譜一般都是印制的,有的正式出版,裝幀尚稱考究,有的還有封套。就印數而言,宗譜一舟印數百部,有的更多一些,有的將新譜贈送至市、鎮(zhèn)有關部門。
五、儀式。宗譜的發(fā)譜儀式,有的稱弘(宏)發(fā)儀式,假鄉(xiāng)、村、校大會堂舉行。儀林隆熱烈。近鄰遠親匯聚一地,祭祖拜宗,甚至鼓樂砲竹,宴開數十桌,十分熱鬧。
六、內容。新譜內容的主要特色。
首先是繼承了傳統(tǒng)做法,保存歷史文獻新譜的這種做法使一些有價值的歷史文獻得以化一為百千,也使新譜具備了保存歷史的功能。
其次是符合時代潮流,在入譜內容的選擇與編撰上有所創(chuàng)新。如提倡社會平等、男女平等,一視同仁;國法為綱,家規(guī)以輔國法與國家的政策法令相一致等,并為安定團結增設一道屏障。編修中,均立有大事記、村史、現代建設成就、名人表彰、職官、企業(yè)家名錄等項,也轉錄法規(guī)條文及村規(guī)民約、社會公德歌等宣傳資料
再次搜集與考證獨特的文獻資料,具有一定的史料和學術價值,還有本氏族的名人傳記等。
再其次,是補寫獨特的地方風情與土特產品。
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屬于文化領域的東西,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對它們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方式進行分析、鑒別和批判”?!叭∑渚A,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那么家譜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一定會對推動社會主義三個文明建設,促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構建社會和諧起到重要作用。
我們必須提高對譜牒資源價值的認識,將其放在應有的位置上,應該認識到家譜是中國文化尊重生命、尊重歷史、尊重傳統(tǒng)的生動表現,對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具有特殊作用。是記錄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之瑰寶。宗譜明脈傳,辨血緣,為凝聚民族親和力發(fā)揮獨特作用。為較好的發(fā)揮宗譜的保存與利用價值,續(xù)譜還是要統(tǒng)一要求,實施統(tǒng)一版式,規(guī)格為29.8×18.8cm
或29.5×21cm,盡可能采用現代宣紙印刷。
從江陰現有新修的宗譜來看,大都是較好的,但也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作為地方文獻的宗譜,應十分重視史料價值,一定要求真求實。編修的家譜史料,必須嚴格甄別真?zhèn)危豢扇湃?,不能受家族利益和顯耀門庭的誘惑。要堅持家譜的真實性和歷史價值。
二是重視家譜的文化價值。應著重考察譜牒文化產生、發(fā)展的過程、現象、規(guī)律、社會影響和作用。充分發(fā)揮名人在凝聚鼓舞族群的效應作用。
三是宗譜載錄具體細微的特點與功能還有待強化、完善。如文化程度的統(tǒng)計,職業(yè)的統(tǒng)計既要注重本地,又要注意外地、外省乃至國外,收入統(tǒng)計(人、戶),消費統(tǒng)計(生活的、生產的、文化教育的等),婚喪生育及有關年節(jié)等習俗、過程、消費水平等(應既有一般的記述又有具體而詳細的個例)。還有對於消閑娛樂的載述,又如隱惡揚善是譜之慣例,如何適宜處置?與此相涉的各類民事與刑事案件資料的篇幅處理等等。
四是由于經費的主要來源于贊助,往往會使宗譜的內容的取舍與規(guī)格上受到錢財的制約與影響,有的譜依照出資的多少決定了發(fā)言權的大小。更為直接的影響是家庭和個人的入譜規(guī)格(按從低到高、從一般到顯要排列,包括列名、簡介、小傳、傳贊等,包括全家照、個人照及尺寸的大小,包括經營企業(yè)及產品介紹的篇幅,包括今人所撰有關文字的選錄等),隨資費的高低不等而定。這就很難以保證所載內容的客觀公正。作為一種歷史文獻類型的宗譜,應堅持家譜應有的客觀性、科學性及學術和史料價值。
五是舊譜內容轉錄的過程不宜過多,以免新譜越修越大,工程浩繁,花費劇增,存閱不便等。應創(chuàng)新思路,積累經驗,創(chuàng)新體例,務使新譜有新水平。
作者:薛仲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