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在非常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細胞。中國的家庭或者說家族,更是于幾千年的文明歷史演變中,具有其特殊的性質(zhì)和形式,而“姓”就是家族的一種標志。記載這種家族血緣譜系及其播遷和演變歷程的,就是族譜。
現(xiàn)在我們許多人,每每對三代以上的家族歷史說不清楚。追溯和認識本家族的過去是很普遍的興趣和愿望。自己的“姓”源自何時何地,有過哪些人物事跡,家族如何移居變遷,都是大家希望了解的。尤其是身在異域的華僑華裔,聚合同“姓”同宗,探索“姓”的起源地,形成了尋根的情結。
中國的“姓”的本質(zhì)及其形成變化,是一個非常有深度、廣度的學術研究問題。在先秦時期,有“姓”有“氏”,意義截然不同。到戰(zhàn)國晚期以后,原來的“姓”逐漸泯滅。漢代以來的“姓”實際是先秦的“氏”,反映了社會組織的重大變遷。至于少數(shù)民族的“姓”,又各有特色。中國自古至今,究竟存在有多少“姓”,尚有待研究確證。1985年出版的慕容翊《中國古今姓辭典》前言云“已知中華民族古今姓氏的總數(shù)有六千三百多個”,《辭典》實收4386條。1990年印行的毛玉良《千家姓》,收單字姓1886個、復性637個,共2523個。考慮到古代姓氏多有佚失,這顯然不能是古今姓氏的全數(shù)。竇學田所編《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中收錄古今姓氏已
12000個之多。袁義達、杜吉甫所編《中華姓氏大辭典》中收錄的中華民族姓氏也有11969個,其中單字姓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個字以上的姓氏2313個。由此足見,對“姓”的研究,確實是一項重要而復雜的科學分支。
家族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十分巨大,古人對家族關系更極重視。在殷商甲骨文已見有家譜刻辭,其先祖可上溯到商以前的夏代。到周代,“同姓不婚”已成為社會生活的原則,并且逐漸形成嚴格顯示家庭內(nèi)部親疏關系的喪服制度。據(jù)《周禮》記載,當時有了專掌“奠系世,辨昭穆”,即家族譜系的史官。戰(zhàn)國末成書的《世本》一書,應是這個傳統(tǒng)的產(chǎn)物。到漢晉以下,譜系之學更加興盛。早期僅有王公貴族有譜,后世各地各族普遍修譜,甚至山村海疆、海外華人,莫不有譜。數(shù)量龐大的家譜,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譜系之學雖然源遠流長,各種家譜尤為繁多,汗牛充棟,然而由于年世綿遠,其間缺失疑難,情況復雜。宋代洪邁作《容齋隨筆》,已說“姓氏所出,后世茫不可考,不過證以史傳,然要為難曉”?,F(xiàn)代關于中國“姓”的研究,必須在浩若煙海的材料中網(wǎng)羅輯集,求其真相,其難點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是溯源問題。中國的“姓”,相當大的部分起源古遠,但是史缺有間,譜系的早期段落很少線索可供尋覓。像孔子一家那樣譜系足據(jù),流傳至今的,相當稀少。尋繹史傳,探源溯本,不能不費很大的力量,很多時候尚有待新的發(fā)現(xiàn)。
第二是制度問題。如上所述,古今姓氏等制度變異頗大。我曾有小文《考古發(fā)現(xiàn)與古代姓氏制度》、《先秦人名的幾個問題》,說明古時人名有姓、氏,有名、字,有的有爵與職官,有的死后有溢,復雜異常,而家族得氏(即后來的“姓”)常與這些有關。事實上各個時代“姓”的制度,都需要專門研討。
第三是流變問題。中國古今姓氏,多所演變,有分有合,情形非常繁復??偟恼f來,我國的“姓”數(shù)目眾多,但相對于數(shù)量很大的人口而言,“姓”又顯得較少,和外國的“姓”,包括鄰國如日本的“姓”,有著差別。我國怎樣形成像“李”、“張”、“王”等等的人數(shù)特多的“姓”,又怎樣保存非常冷僻罕遇的“姓”,很值得研究。
第四是民族問題。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的“姓”,自然應作專門探討。東北師范大學陳連慶先生有《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姓氏研究》,提出:“古人對姓氏之考證,重點多在漢族之姓氏,而對非漢族之姓氏雖有注意但多忽略”,其說極是。陳書范圍為秦漢魏晉南北朝,分為匈奴之屬,鮮卑、烏桓、東夷之屬,高車、柔然、突厥之屬,蠻、越、溪、俚之屬,羌、氏、西南夷之屬,西域之屬。對于其他時代,也有必要做類似的工作。
盡管有這些難點,近年學術界對“姓”的研究還是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揭示了一系列問題,澄清了好多混淆和疑難。今天,對古今的“姓”進行深入研究,同時普及有關學術知識的條件,可說已經(jīng)具備了。目前,姓氏書籍的陸續(xù)出版,如《譜謀學研究》叢書、《中華姓氏譜》等等,正是以這種形式出現(xiàn)的。這些書籍的問世,既促進了姓氏研究的深入發(fā)展,又適應了當前社會,特別是海外僑胞回大陸來“尋根謁祖”的迫切需要?,F(xiàn)在許多海外僑胞回大陸來“尋根謁祖”,主要是依靠族譜的記載進行。世代相傳的族譜就是他們“尋根謁祖”的主要依據(jù)。因此,姓氏、族譜與尋根,就成了社會上特別是海外僑胞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
作者:李學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