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宗譜說法,泰伯和季札都是吳姓人的老祖宗。泰伯是吳姓的開氏始祖,季札為泰伯18代孫,而鄙人是季札89代(?)孫,將兩位老祖宗的三讓拿來作比較,似乎在拿老祖宗開涮。國人向有為尊者諱的傳統(tǒng),何況離我們二三千年的遠(yuǎn)祖,更何況這兩位遠(yuǎn)祖曾得到孔子和司馬遷的高度褒揚。但套用亞里士多德的名言,吾愛吾祖,吾更愛真理。真理高于一切,是非大于親情。既如此,只好對老祖宗不起了。
由于這兩位老祖宗距離我們的年代太過遙遠(yuǎn),我們對他們的了解只能依據(jù)少得可憐的文字記載,而這記載又主要是司馬遷《史記》中的《周本紀(jì)》和《吳泰伯世家》?,F(xiàn)在依據(jù)司馬遷的記載及索引,將泰伯和季札的三讓略作介紹。
先看泰伯的三讓。
泰伯三讓,到底是哪三讓?說法不一。一說泰伯三讓,是生一讓(太王病,采藥不歸);死一讓(死不奔喪);喪事除,又一讓(斷發(fā)文身,示不可用,終不歸)。此說見之于東漢鄭玄注和東晉范寧說之二。泰伯三讓另一說,是一讓季歷,二讓文王,三讓武王,見諸范寧說。宋儒更有讓周讓商之辯。讓周,是因其時周未得天下,“三以天下讓”,只是為了將來取天下,乃讓季歷,是陰謀圖商說,北宋二程主此說。讓商,則是說太王有滅商之志,泰伯認(rèn)為不合法,為存商,遂逃亡吳越,則屬“夷、齊扣馬之心”,南宋朱熹《四書集注》主此說。
司馬遷在敘述泰伯一讓時說:“季歷娶太任……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當(dāng)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發(fā),以讓季歷?!?/p>
這樣看來,泰伯的讓,一是孝順,泰伯看到其父古公亶父陷于立嫡立長和姬昌順利繼位之間的二難,揣知父意,決然南奔。二是讓賢,這是以姬昌“有圣瑞”為前提的。
要知道,泰伯并非平庸之輩,這從他在江南開辟基業(yè)得民擁戴可以得到證明。在嗜權(quán)力如蒼蠅見血,甚至不擇手段骨肉相殘的帝王之家,泰伯的舉動確實難能可貴。泰伯化解了一場可能產(chǎn)生的權(quán)力斗爭危機,由于泰伯的三讓,后來的文王姬昌,三分天下有其二,至武王,終于消滅殷商??鬃雍退抉R遷的贊揚,泰伯是當(dāng)之無愧的。
再看季札的三讓。
據(jù)《史記?吳泰伯世家》,泰伯17代孫“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于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dāng)國”這是一讓。
“王諸樊元年。諸樊已除喪,讓位季札。季札謝曰……吳人固立,棄其室而耕,乃舍之?!边@是二讓。
“十三年,王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傳以次,必致國于季札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且嘉季札之義,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浙至焉?!敝T樊、余祭、余眜兄弟的遵從父命與對季札當(dāng)國的殷殷期盼,令人感佩。
“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眜立?!薄八哪辏跤啾u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讓,逃去。于是吳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余眜后立,今卒,其子當(dāng)代?!肆⒂啾u之子僚為王?!边@是三讓。
由于季札的第三讓,余眜之子僚做了吳王。諸樊之子公子光認(rèn)為季札不繼位,就應(yīng)該輪到自己,“我真王嗣,當(dāng)立”。于是讓勇士專諸刺殺吳王僚,在血雨腥風(fēng)的宮廷政變中登上了王位,是為吳王闔閭。季札的第三讓和這場宮廷政變存在因果關(guān)系。
且看季札如何看待這場政變,他說:“茍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p>
如果季札是駑劣無能之輩倒也罷了,要知道他是極有才華之人,否則其父壽夢不會看中他,兄弟們不會堅持將王位傳給他了,吳國百姓不會擁戴他。如果說,這些都是虛言浮詞,那么,季札聘于魯,觀周樂而知雅意,聆《詩經(jīng)》而明治亂;出使齊、鄭、衛(wèi)、晉、楚等國,片言指迷津,掛劍踐心諾,睹其臣而推其國運,見其微而知其將來,司馬遷都言之鑿鑿。這樣看來,季札豈是等閑之輩?我們完全可以作這樣的推想,如果他做了吳王,必是有為明君。
季札在出使各圖時,多次指出他所遇到的知名人物面臨的危機,并指點迷津,使之化解。他的不受君位肯定看出吳國存在的危機,采取了全身遠(yuǎn)害的策略,讓只是表面。
季札可謂“懷其寶而迷其邦”之人,擁有才華,卻只知獨善其身,任憑自己的祖國處于危險的境地而無動于衷,缺乏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于任事敢于擔(dān)當(dāng)?shù)姆e極入世精神,另一方面,季札肯定知道危機之無法避免,這為后來的史實所證明。
這樣看來,泰伯和季札都是三讓,但他們之間卻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加以細(xì)分,則有四不同。
一則遵從父命的不同。泰伯南奔是揣知父意,是孝順之行。季札辭讓是違背父意,屬于忤逆之舉。季札不僅違逆了父命,而且違背了三位兄長的一片真情和吳國百姓的期待。
二是讓賢對象的不同。泰伯讓的是侄兒姬昌,姬昌被歷史證明是一位賢明圣哲之君,因此,泰伯之讓是讓賢。季札所讓的長兄、三哥和三哥之子吳王僚。司馬遷關(guān)于諸樊和余眜的記載也不多,也看不出他有雄才大略??梢韵逻@樣的結(jié)論,季札所讓的對象都不如季札賢能,因此,季札三讓的價值就應(yīng)該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三是讓的結(jié)果或影響不同。泰伯三讓,讓出了父子兄弟敦親和睦的氣象,給周文王周武王讓出了施展才華的舞臺,為周王朝八百年的基業(yè)提供了基礎(chǔ)。當(dāng)時吳國表面強盛,然而窮兵黷武,連年戰(zhàn)爭。越國覬覦,季札之讓,國家環(huán)境已大不同
另外,三讓后各自的作為也有別。泰伯三讓,到了江南,將北方的農(nóng)耕文明帶到尚屬蠻荒之地的江南,使長江三角洲的面貌得以迅速改觀。季札三讓,退守延陵,寂寂而終,留給后人政治的經(jīng)濟的文化的或其他方面的遺產(chǎn)較少。
這樣看來,兩位遠(yuǎn)祖的三讓,后人無需細(xì)辨,是非高下立觀。泰伯和季札都是老祖宗,鄙人并無褒彼貶此的意圖,不過就事論事,姑妄言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