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往何處去?這一連串的自我追問是長存于每個人心中永恒的哲學命題。家譜,可以告訴你答案。
百姓家族無論大小,不分貴賤,都有著豐富的家族故事。這些細微生動的家族史與個人生命史共同編織著中國歷史的長卷。平民化的尋根意識,正以不可小覷的力量,從精英階層走進千萬普通家庭。在泛著歲月光澤的歷史黃卷里,古舊家譜中附著的“資治、存史、教化”等諸多人文價值正日益顯現(xiàn)……
家譜,給每人一個歸依的位置
家譜也稱“族譜”、“宗譜”或“家乘”,是同宗共族的血緣集團用來記載本族世系事跡的歷史典籍。一般記載本族的歷史沿革、世系繁衍、居住遷徙、人口流動、山川形勝、族產(chǎn)名績、科舉仕宦、傳記藝文、婚喪祀典、族規(guī)家法等。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無論趙錢孫李,還是周吳鄭王,家家都有一本“賬”,姓姓都有一部“書”。
民諺有云,亂世砸鍋造槍炮,盛世修譜建史廟。自古以來,家興族旺,太平盛世,追根溯源,續(xù)修族譜。這些年,修家譜,尋根認親,在我省民間悄然興起,并從蘇南向蘇中、蘇北蔓延。
《中國家譜總目》主編、現(xiàn)年70歲的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所長王鶴鳴看到自己的家譜,是在單位館藏文獻中。那是一套修于1949年的家譜,10多本,鉛字印刷??吹酵斛Q鳴的名字以及出生日期,王老緊閉雙眼,淚水無聲滑落。他這樣描述家譜的現(xiàn)代新定位,“國家撰正史,州縣編方志,家族修家譜,成為一種傳承有序的人文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家譜不僅是人們的情感精神寄托,更是研究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資料,與正史、方志構成中華歷史大廈三大支柱,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記載家國天下的是“大史記”,記載平民百姓的是“小史記”,家譜猶國史也。
對于普通百姓而言,在對生命本體的回溯和關照中,在對家族歷史的追尋中,生命變得更加具有質(zhì)感。在這種真實的觸摸中,一扇扇記憶之門漸次打開。網(wǎng)友天馬行空在博客中記載了“修譜記”:“幼小的時候,對家譜沒有過多的了解。只是年三十的晚上,按慣例、隨大流跪拜祭奠,之后才能吃到垂涎三尺的年夜飯。現(xiàn)在才知道,家譜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都是曾經(jīng)的生命符號。哪怕離家再遠,都會感知一種若有若無的溫暖”。
人文人文,有人,才有文。家譜不是人口統(tǒng)計表這么簡單,而是一部人的學問。武進圖書館地方文獻部主任謝達茂說,家譜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家譜的內(nèi)核。家譜是符號,真正重要之處在于這一符號背后的文化認同。
春節(jié)期間,時值大片《孔子》上映,市民孔建鐘特意帶著一家人觀看。他是孔子家族第74代傳人,并被收入全球《孔子世家譜》。作為中國最尊崇的家族,孔子世家譜在中國譜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孔家的行輩歷來由各代政府頒布,自明朝始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確定是不是孔子后裔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就是看有沒有家譜,能不能和總的孔子家譜對上??捉ㄧ妱忧榈卣f,“仿佛一下子拉近了和這位二千多年前先人的距離,既崇敬,也倍感親切,感覺自己身上也流淌有先人的血液,雖然平凡渺小,但總算有根有據(jù),與這顆大樹上光輝燦爛的果實,同源同種,血脈相連。”
孔子世家譜續(xù)修委員會江蘇地區(qū)負責人孔偉東在夫子廟舉行的孔子后裔家祭上百感交集,“家譜是什么?是在連綿不斷的家族史中給每個人一個有所歸依的位置。浸潤了血濃于水的尋根之情,不管過多少年,會有人知道你、記住你、認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p>
家譜,搶救普通人的歷史記憶
通過家譜,菲律賓原總統(tǒng)阿基諾夫人確認了祖籍在中國福建鴻漸村;香港船王包玉剛查到自己是包公后裔;1997年,當朱棣文教授榮獲諾貝爾獎時,就通過媒體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祖籍:中國江蘇太倉……
華人尋根被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每一個生命葉片,都因了“根”的滋養(yǎng),而愈發(fā)油翠和充滿生機。除了名人傳記、大人物傳記外,家譜讓我們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變遷。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有責任把家族史記錄下來?!背V?2歲的退休職工馮仁坤去年完成了毗陵四德堂《馮氏家譜》的第八次修訂。“小的時候家里有一箱家譜,‘文革’時破四舊燒掉了大半,一卷總譜和我們家的第七卷用蒲包裹起來,藏在豬圈里幸免于難。人年紀一大,就有尋根問祖的愿望,這就叫做慎終追遠吧。馮氏家族上屆修譜還是民國五年,距今已九十多年,不能讓這個根到我手了斷了!”
從2005年開始,馮仁坤騎著電瓶車到處奔波尋找,打聽到哪里有馮姓就去拜望,問他們是否同宗,跑遍了百余個村鎮(zhèn)。“剛開始太難了,心里沒有底,能堅持下來靠的是使命感?!瘪T仁坤說,馮氏賢二公后裔共有二十七支,涉及三十多個村鎮(zhèn),分布在常州、武進、宜興、丁山等地。為了對祖宗負責,對子孫負責,凡是老譜有記載的地方,他不斷擴大尋找半徑,為了尋訪一戶后裔,披星戴月、五赴家宅。
相比于馮仁坤的堅持,朱炳國可以說是狂熱。他因收藏和家譜結緣,并孜孜不倦將家譜研究向一門學科的角度去推動,發(fā)起成立了省內(nèi)第一個市級譜牒文化研究會并擔任會長,傳播家譜知識,幫助海內(nèi)外游子尋根問祖。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節(jié)衣縮食、攢下數(shù)十萬元收藏了200多部清代、民國年間老譜。著名文史研究專家卞孝萱、美國學者艾爾曼等都曾向他借閱家譜。
他開設的全國首個家譜陳列館,令人大開眼界。說家譜是一本家族百科全書并不為過。翻閱家譜,里面記載著大量風土人情、人物事跡、歷史掌故、碑文墓葬、詩詞書法等。其中最早的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修的《趙氏宗譜》;最稀有的是光緒年續(xù)修的“第五”氏家譜,這個獨特的姓氏彌補了《中國家譜總目》中的空白;多的大部頭裝進幾大箱,摞起來比人還高,有的家族卻只印一本“單行本”。
搶救更多普通個體的歷史記憶,朱炳國投入了極大的熱情,更覺得時不我待。“現(xiàn)在很多珍貴的老譜已經(jīng)失傳,或者流失到國外。在美國,收藏中國家譜最為著名的就是猶他家譜學會,有關中國的家譜就有一萬七千多種。溧陽彭氏家譜重修,其家譜分東門、南門兩支,南門一支的家譜被美國人收藏,產(chǎn)權屬于日本東洋文庫。在我們的協(xié)助下,經(jīng)上海圖書館與美國猶他家譜學會協(xié)商,后經(jīng)授權終于花120美元拿到了復制膠片?!?/p>
家譜,重建個體的價值和尊嚴
家譜是活的精神,涵育了家族的文化,也注入了家族的情愫。繼往事知來者,生命與生命間的枝脈牽系,重建了個體的價值和尊嚴,對一個家族的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家譜尋根的過程中,前人的奮起、磨礪、責任,成為重要的精神財富。家譜的使命就是
“承前啟后”,把精神代代相傳,其中的家風、家訓更有強大的教化作用,讓一個家族不偏離主線。
南通范家四百年文脈不斷。在范氏家族博物館內(nèi),收集了宗族的家譜結構圖。據(jù)家譜記載,范曾先祖上溯至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中國文化史中的大師人物有范應龍、范鳳翼、范伯子、范仲林、范罕等。獨特的文人家庭環(huán)境使范曾在幼年就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范曾在自述中說,“言傳身教、耳聽目染,從幼年開始十分重要,這時的心靈沒有被沉重的生活和復雜的社會磨上老繭,柔嫩的美好的心,對世界上的一切,都有最靈敏的感應?!?/p>
“進士生產(chǎn)工廠”、“翰林俱樂部”,這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院歷史系教授艾爾曼對常州莊氏的評價,“莊家可以稱得上是整個清代常州府最重要的文人集團。僅清代,莊族便產(chǎn)生了90名舉人,成為精通政務的職業(yè)精英?!蔽氖穼<覅侵庹f,蘇南望族最大的特點就是重視教育、虛懷若谷。如果僅以功名仕途、政治官宦以及由此相伴而生的財富為倚重,結局必然是“三世而衰”、“五世而斬”,功名總被雨打風吹去。但這些家族從本質(zhì)上來說,其實是文化型家族,注重精神活動,家學世代傳授,祖孫同治學問,文化實力歷久彌盛。莊氏子弟熱衷研究學問,繪畫篆刻,90多人著作傳世,著作近400部。
修一家之譜,看家族之興替。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同的家族興衰起落,但在后人看來,輕輕拂去歲月的塵埃,她的美麗依然璀璨奪目。52歲的卞有成是一名農(nóng)民企業(yè)家。他的名片上,印著卞氏五十五世孫。說起家族的歷史,他充滿敬畏?!氨迨弦浴倚⒐?jié)義’傳家,崇勤儉,古有熱心慈善的清逸公,為民賑災;近有清末保臺抗法英雄卞宗彬,兩袖清風,一生清廉?!?/p>
走進勝西村,一長排民房依河而建,呈官帽形走向?!笆a候堂是卞宗彬的故居。卞宗彬授三品銜,過世時僅有良田十多畝;這是明代的八角井,至今井水充盈清澈。”在卞有成眼里,村里的一草一木、一橋一屋,都流淌著歷史的韻味,敘述著祖先的榮光。卞有成現(xiàn)在丟下了自己的生意,忙著接續(xù)歷史。一是續(xù)修70多年沒修的《勝西卞氏族譜》,二是保護900年歷史的勝西古村落。
更多像卞有成這樣的普通人,開始回望歷史并書寫歷史。普通人微觀世界的點點滴滴,折射出更真實的世事變遷。剝?nèi)じ鶡?、家譜熱的熱鬧外衣,家譜實際上是一個上行下效、從我做起的建構過程,影響著我們行走的方向??梢哉f,以己之力,你就在創(chuàng)造著自己家族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