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壇于氏祠堂位于城南學基路上(原實驗小學西邊籃球場南側),是一座典樸古雅的明代庭園建筑。祠堂門是石砌的,圍墻很高。進門之后,古木森森,碧水潺潺,亭臺軒榭,高屋輝煌,給人一種陰森、威嚴的感覺。門前一座高大的花崗巖石牌坊,挺拔的柱子,氣宇不凡。石柱兩邊有臺座和靠背石(夾柱石),堂皇的梁枋兩面鐫刻著“敕賜”、“…
蘭雪祠堂是西崦楊氏宗祠惇敘堂的一個支祠,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四鄰八鄉(xiāng)的人都知道,不僅僅祠堂建得像個花園,主要是女人們可以入祠,與男人一起參祭,因此人們稱其蘭雪女祠堂,在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只有男人可以涉足的神圣之地,女人們居然也可祭祀,這就罕見了。可惜世事多變,大躍進年代,拆樓毀軒,亭飛閣滅,樹伐花除,…
錫城西郊的惠山別名九龍山,龍山梢末過皇陵道,便是錢橋。宋人楊萬里贊曰:惠山分明龍樣活,玉脊瓊腰百折回。宋末元初,著名文字訓話學家江東孔子顧野王二十四世孫顧得深為避禍亂,從蘇州舉家遷徙龍山梢末,成為錢橋地區(qū)開戶第一家。因一路牽一騾,推一車,在一古城遺址定居,所以新筑的莊園便名號“騾門居”,今演變?yōu)轭櫴献凇?/p>
旅游大巴在高速公路上往南疾馳,2011年4月2日,我們江蘇漣水谷貽堂錢氏一行18人踏上了認祖歸宗之旅。時光荏苒,歲月蒼桑,屈指算來,自遷漣一世一誠公離開無錫至今,已有610余年,這是他的裔孫第一次返鄉(xiāng)祭祖。漣水錢氏現(xiàn)有600多戶、3000多口,他們先祖來自何方?根在哪里?很長一段時間宗親們都很茫然。坊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
2008年3月17日,春光明媚,楊柳綠垂,我與宗親憲強、建國,由我女兒駕車前往姑蘇光福、銅坑尋根。銅坑由光福繞鄧尉山西行,兩旁林木蒼翠,奇石兀立。時值梅花盛開的季節(jié),陣陣清香若有若無地襲來,令人情不自禁地引頸翕鼻。驀然間幾個字映人眼簾——香雪海,呵!這就是名揚四海的賞梅勝地。經人指路,幾分鐘后我們就找到了銅坑…
嘉興錢氏“清芬堂”是清代文化名臣錢陳群的故居,始建于乾隆年間,原址在蓮花橋。1998年舊城改造被拆。2005年在梅灣街按原樣復建。2012年4月20日,嘉興市政府在這里隆重舉行嘉興錢氏清芬堂紀念館開館儀式。上午10時,嘉興市政府、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有關領導和“清芬堂”錢氏后裔、中聯(lián)部原部長、人民日報社原社長錢李仁…
壬辰年的清明來臨了,我們不禁想起兒時祭祠堂的一些情景。無錫南面的太湖邊上,有兩個錢家祠堂,兩者相距不足一里。當?shù)厝朔Q西面的為大祠堂,東面的為小祠堂,它們均座落在華莊鎮(zhèn)震湖村(現(xiàn)名)內。而民國時無錫南門外劃分三大鄉(xiāng),此處屬新安鄉(xiāng),故舊稱這里為新安鄉(xiāng)太湖頭。西邊大祠堂為錢王祠,祀主是唐末吳越國王、吳越錢氏始…
城灣“二銘堂”張氏三分滿馀溝分祠位于聞名的江南水鄉(xiāng)芙蓉大圩內之西南向,現(xiàn)在滿里溝自然村落,這里環(huán)境優(yōu)美,二面環(huán)水,從正門望云,寬敞大道直通崔橋市鎮(zhèn),可謂是地靈人杰之寶地。張氏后裔人丁興旺,并分布在常州、無錫、江陰等市三十幾個自然村內,滿里溝分祠始建于民國初年,占地百余平方米,至今已逾百年,前輩們?yōu)榇嘶?/p>
輞川里,即現(xiàn)常州市武進區(qū)三河口之北約2公里處,七個村民小組三百多戶,約95%姓李。宋吏部侍郎李若水后裔,隨宋高宗南渡徒居淮上七傳至立齋公(即萬十公)自淮上又繼南徒,卜居毗陵之輞川里,時值南宋咸淳元年(即一二六五年)。后更名為麻皮橋村。毗陵輞川里李氏宗祠取名“衍慶堂”。原家譜中有文詮釋。始遷祖“萬十公父子祖孫三…
新安劉氏宗祠—“先賢劉屏山祠”在古鎮(zhèn)新安街東,是古毗陵東門外第一名祠。清道光《武進陽湖合志》載:“劉屏山祠,宋祥興間(屏山)公七世孫遁齋完自閩遷常,居新安里,始建公祠”。劉屏山祠初創(chuàng)當在元初,距今亦七百余年矣。新安,是劉氏族人聚居之地。宋祥興元年(1275年),原浙江都統(tǒng)、抗元將領劉完為避兵禍,攜家“過晉陵芳…
Copyright © 清硯譜社 備案號:蘇ICP備15057863號-2
技術支持:認證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