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常州《譜牒文化》2009年第二期曾登載一篇文章《談談宗譜中的女子掛線》,講了女子掛線的理由和做法。本次修譜其中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就是現(xiàn)在女子可以在世系表中掛線了,如果說女子從不具名到具名是男女平等的體現(xiàn),那么女子從不掛線到掛線是國家獨生子女政策的結果。它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是人們在修譜工作中的一次思想…
顧氏永錫堂家譜第八次修于中華民國丁亥年,即一九四七年,距今已六十余年。滄桑巨變,山河新,我輩當今,續(xù)修家譜乃歷史重任,責無旁貸。故,二○○八年春后,仲錫等諸位先生擔綱,含辛茹苦,不計報酬,二易春秋,終于二○○九年冬修成新譜,譜成同嘆:聊愿矣!一、確定修譜指導思想和基本準則指導思想:以事實為依據(jù),以原譜…
一、 引言某一姓氏的家譜,按照所錄成員的范圍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包含該姓氏所有成員的家譜,稱為總譜或全譜、合譜、大統(tǒng)譜等;二是包含某一地區(qū)或村巷的該氏一支系的家譜,稱為支譜或支系譜、支分譜等。顯然,作為記載家族歷史檔案文件的家譜,總譜是最完整、全面、系統(tǒng)的,其歷史作用和價值也最大,但編修的難度和工作量也最…
族譜中設“大事記”旨在將該家族及所屬支系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范圍內,所產生的有重大意義、重要影響和歷史價值的事件,撰寫成條目,按時序排列,簡明扼要記載于家譜之中,讓人們讀后對該家族的興衰起伏和歷史發(fā)展脈絡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在家譜中設《大事記》是否是畫蛇添足、節(jié)外生枝呢?從譜牒史觀之,在春秋戰(zhàn)國時開…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多次看到范氏宗親在將自己或親人的姓名轉換成繁體時用錯字。姓是祖宗留給我們的,中國人有句古話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作為范氏子孫,如果把自己的姓寫錯了,那是多大的罪孽啊!然而這不能責怪范氏子孫連自己的姓都不懂,只因上世紀50年代的一場繁簡改革,使得許多60歲以下人都不清楚“范”做為…
家譜有四種基本的記述格式: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 歐式:又稱橫行體,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chuàng)立的。歐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橫行,五世一表, 用起來很方便。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績等。 蘇式:又稱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洵…
修譜過程中,認識并處理好"家譜與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主任與主編"的三大關系,才能為打造精品譜牒創(chuàng)造必要的前提。那么,造成當今譜牒文化質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眾所周知,文化通俗,是走向大眾化、社會化的必要前提。但唯有通俗,而沒有精品,就會使文化俗不堪言,走向庸俗。而成語…
宗譜是很嚴肅、規(guī)范的紙質載體,目前續(xù)修新譜均采用宣紙印刷和堅式石翻裝訂法,在這一形式上,基本與古譜無太大差別,較好地保留了古譜的傳統(tǒng)格局和莊重、質樸、典雅的譜碟外觀印象,這對譜牒文化的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在譜牒印前設計過程中問題較多(單指設計、不涉譜文),嚴重影響了新譜質量和降低了新譜的文化內涵,甚…
當前,修譜事業(yè)如雨后春筍,欣欣向榮。修譜者多數(shù)是退休人員,半路出家,不懂譜事,晚年奉獻,“老來學皮匠,一學就像樣”,任勞任怨,精神可嘉,功不可沒。但是,成績的后面還存在一些錯誤缺點,值得注意。特別是校對失誤與繁簡字體互換,有些譜改繁為簡,有些譜改簡為繁,錯訛百出,不可卒讀。茲據(jù)2003年出版的三部新譜為例…
盛世修譜,熱潮迭起。任何事物均有兩面性,我們應發(fā)揚譜牒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歌頌先進事物,避免與減少負面影響。故以“五不”共勉。一、不宣揚封建倫理道德。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權、族權、夫權、神權統(tǒng)治,封建王朝的殘暴與黑暗,人們記憶猶新。不可恢復族長制度,輩份高不等于道德高尚、能力強…
Copyright © 清硯譜社 備案號:蘇ICP備15057863號-2
技術支持:認證100